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高考在即,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2023-06-05 09:23:1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中高考临近,无论是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还是在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常有学生带着各种各样的“考试焦虑”前来咨询。尤其是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随之而来。市沙岭子医院也迎来了考前心理咨询的“小高峰”。

  “中高考不同于平时普通考试,每年考试前后,都有不少家长和考生到院做心理疏导。过度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考试压力不仅来源于考生自身,也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市沙岭子医院心理科主任李育军说。

  中上等成绩学生压力更为突出

  相较于中考学生来说,高三学生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随着高考临近,其在思想压力会比较突出,心理方面的波动也会比较明显。

  根据咨询考生的类型,李育军将考生焦虑分为三种:“我千万得考好”型,“考不好该咋办”型和“反正就这样了”型。

  “我千万得考好”型,一般是成绩较好的孩子,对自己比较有信心,他们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各科发展相对均衡,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就是略微担心发挥失误。“反正就这样了”型是部分基础差的孩子,或者经过努力,成绩没有进步,思想上陷入考大学没有希望的误区,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想法。以上两种焦虑不会太严重。成绩好,信心足够,只要保持信心就能战胜焦虑。成绩不理想,只要找准定位,有明确目标,就会告别迷茫。

  “考不好该咋办”型心理波动尤为突出,他们学习成绩中上等,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学习成绩起伏较大,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下降时,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进步时又充满斗志,高亢和低落情绪反复交替,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目前阶段,成绩中等偏上的考生心理压力大的反映,更为突出。”李育军说。

  有压力很正常 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压力是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或者有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身心应激反应、紧张状态。在科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有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中高考产生的压力属于慢性压力。

  “人在感到压力时总会有奇怪的感觉,比如会感到紧张,手心出汗、想上厕所、睡不着觉,这是因为应激反应给身体带来了一些变化。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意味着你的身体正按照常规的方式运行,所以不必担心。”李育军说,有压力是正常反映,考生和家长应当坦然接受。

  压力不只是“敌人”,偶尔也会成为“朋友”,甚至可以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当一个人的压力处于适度状态时,其实能够激发身体内生动能,我们还能够得到更好的表现。”李育军说,这个前提是,要把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高考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试。有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发挥的20个因素中,考试时的心态和考试前的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因此,初三、高三学生调整好考前、考中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考生由于压力过大,身体产生的应激反应,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尽快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

  考前心理疏导“锦囊”请收好

  李育军建议,考生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定位,建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合理规划时间,切实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暗示是一种有效的释放方法。同学们要学会给自己良性的正面的心理暗示,考前一定要大声对自己说:“这次我一定会考好。”

  面对考试日期的临近和考试压力的增加,可以采取适当的情绪宣泄来调节。可以找要好的同学、亲友、老师,一起谈谈心,倾诉自身的苦恼、烦躁和焦虑,并求得理解和支持。甚至可以到没人打扰的地方大声呼喊、歌唱,大笑或大哭一场,以此疏缓自己内心的焦虑。

  让自己忙起来,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把注意力从不良的心境中解放出来。可以选择复习、锻炼等方式,把自己的一天变得充实,让焦虑没有机会走进你的情绪。

  进入考场心绪难以平静时,要深呼吸三次,让自己从波动的状态中调整出来,在心中宽慰自己几句话。待情绪平稳后,以先易后难的顺序答题,逐步建立自信心。

  最后,李育军特别提醒家长,不要过度强调考试相关事宜,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要以一种“平常怎样还怎样”的放松心态陪伴孩子备考。熟悉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能给考生更多安全感,稳住考生的平常心,从而帮助考生从容应考。(河山新闻记者 武雅楠 通讯员 安永军)

编辑:张寒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