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年之计在于春。 年年春耕忙, 今年新在哪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都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我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 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循着振兴的脚步, 在春忙时节可以看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土地流转、 设施农业等一簇簇新景象。 今日起, 张家口日报推出《欢乐春耕》栏目, 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为您带回各地春耕备耕一线的报道。
三月里来春光好,田间地头剪枝忙。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大好时节,在我市部分以特色林果产业为主的村镇,村民们正抓抢最佳时机,一幅幅修枝施肥的美丽图画正在徐徐展开,张垣大地上开始孕育振兴新希望。
桥东王家寨村:千亩桃园待花开
拉肥、挖坑、埋肥料,一棵树挨着一棵树施肥……进入3月中旬以后,王家寨村民范文广和老伴儿每天早晨从各村外将牛羊粪肥料运到桃树地里,在距离每棵树的树根处埋下肥料,为今年的桃树丰收辛勤劳作。
“每年冬天给桃树剪枝,开春以后就开始松土、施肥、浇水,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63岁的老范种植桃树已经30多年,家里有7亩桃树地,种植久保、金玉两个品种,桃树收益是老俩口的主要收入。
桥东区姚家庄镇王家寨村是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因三面环山、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特有的小气候,适宜桃杏种植。这里出产的久保桃色泽艳、甜度高、水分大、口感好,全村300余户种植1200余亩桃树,年产鲜桃300余万斤,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是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清明过后,村里就组织浇水,今年又新配置了两三千米的临时管道,充分保证桃树灌溉。”村党支部书记徐滨介绍,这千亩桃树是村民的致富树,每年4月底,镇村两级组织桃花节,观赏桃花、预订鲜桃;8月组织鲜桃品鉴大会,区政府协调相关单位设立销售专区,拓宽销售渠道。今年,村里计划开展采摘观光活动,叫响王家寨鲜桃品牌,确保鲜桃顺利销售。
涿鹿张庄村:桑干河畔剪枝忙
春季气温回升,在桑干河畔的涿鹿果农们开始修剪果树、防治病虫害、施肥灌溉。
果园里,54岁的张庄村民王俊杰手拿刮刀,从树的主干开始到侧枝的背面在刮树皮,一处一处刮,一棵一棵来,一上午刮10棵树左右。
“每年苹果树开花前都要刮树皮,这样能把藏在树皮中的一些虫卵刮出来,还能促进树的新陈代谢,让树长得更好。”王俊杰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家种植了6亩苹果,年收入3万6千元,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张庄村位于涿鹿县桑干河南岸、大秦铁路北,土地肥沃,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为主。全村201户485人,耕地面积1024亩,种植苹果300余亩,品种有嘎啦、国光、富士、黄元帅。
“老话说得好,涿鹿苹果在保岱,保岱苹果在张庄。”在村里任职2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杜桂军被公认为乡土专家, 他介绍,张庄因地理环境气候适宜种植苹果,张庄村的苹果品质在全县家喻户晓,果实饱满、口感脆甜。村里的苹果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果,平均价格在1.5元左右,亩收入6000多元,一年产4000多斤,年产值180多万元。
谈到今年的谋划,杜桂军说,苹果是张庄村的品牌, 也是村民致富的 “摇钱树”,下一步我们准备申请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提高果品价值,增加农户收入。
怀来张官营村:葡萄产业好“钱景”
春风送暖,官厅湖畔的张官营村,葡萄种植户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葡萄地里开墩扒土。
村北头的葡萄地里,60岁的村民姜桂珍和老伴从早上7点就来到了地里,老两口拿着铁锹一点一点扒土,精心侍弄着每一株葡萄藤。腰酸了、口渴了,老两口就坐在田埂边歇歇再干。
“春天正是葡萄萌芽的时候,可得弄好了,过了春分我和老伴儿就来地里开始扒土了,再过两天就把葡萄藤勾出来晒,晒一周就行了, 清明前后就该浇水打药了。”十六岁开始在葡萄地干活的姜桂珍,谈起种葡萄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家里有12亩葡萄地,主要种马奶葡萄、红提、玫瑰香和赤霞珠,一年收入大概10万多元,是老俩口的主要收入。
张官营村位于宝平公路东侧,距离官厅湖湿地公园不足3公里,全村530户、1369人,有4000余亩地,以种植葡萄、玉米为主。目前,村民种植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各500亩,鲜食葡萄以采摘和批发零售相结合,酿酒葡萄供应给附近的酒庄及北京。
“按一亩地收入5000元来算,全村一年葡萄收入在500万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姜桂禄介绍,原来全村都种葡萄, 由于市场因素和农业结构调整转型,近几年有所减少。结合村子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村里谋划了乡村振兴5年规划,计划做强做大葡萄产业,流转土地引资合作建酒庄,搭建电商平台畅通销售渠道,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将村里闲置房屋改建为民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产业,让外地和北京游客游玩在湿地公园,吃住在张官营。(记者 邵俊琴 通讯员 岑屹 毛业华 段亚伟)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