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讯:今年30岁的张晨阳,已在十余项国家级武术比赛中名列前茅。从7岁开始习武,到25岁退役,十八年的习武生涯,让他对武术的热爱愈发炙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的决心愈发坚定。
从小就有武侠梦
上世纪90年代,是武侠片盛行的时代。张晨阳与其他小孩一样,爱看武侠片,有着武侠梦。 所以,有机会学武术,他毫不犹豫地进了体校。有了释放精力的途径, 他的家人举双手赞成。 “我还记得,那时候爷爷总是夸我,爸妈也说我练得好,有时候哪里做得不足, 我爸还让我晚上加练, 家里的床就是我练习后空翻的地方。现在想想,我爸妈肯定没少睡大坑。 ”回想起往事,张晨阳笑着说。
对于武术的痴迷和不怕苦能坚持, 让张晨阳很快在一众习武的孩子中脱颖而出, 被体校的程亚霖教练相中。 “他教我武艺,也教我为人。程教练是一名非常敬业负责的教练。记得有一次我比赛发高烧,烧得头晕目眩。 恩师得知我生病的消息后,马上安顿好队伍就带我去医院。陪着我输了好几天液。 我躺在病床上,感觉他当时真的很着急,现在想来,那种神情除了担忧还有深深的压力。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想,就算再难受我也一定要为教练争气。”谈及恩师,张晨阳眼含泪光,满脸敬佩。
在市里习武4年, 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省队。
拼搏为了冠军梦
到了省队后,训练的硬件设施更齐全,训练方法也更科学。 省队管吃,管住,同时还会给队员发工资。 张晨阳说:“我记得当时2004年,我12岁一个月大概能拿到700块钱。 练武,还能挣钱,虽然对700块钱的多少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我就是特别激动。 ”
与来自不同市里的孩子一起训练, 接触到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他的思想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想当个大侠,到之后要为教练争光、 要为省里争光,再到要报效国家,张晨阳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2005年,张晨阳13岁,首次参加国际比赛———2005年香港国际武术邀请赛。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以一腔热情,精湛的武技,一举取得了长拳、刀术两枚金牌。 回想起自己的第一场大型比赛,他说:“当我在比赛中完成旋子转体720时, 获得了雷鸣一般的掌声,我非常激动。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中国武术的魅力和练习武术的自豪感。 ”
随着习武时间越来越长, 张晨阳参加的比赛也越来越多, 每一次比赛的过程, 都是他成长之路的垫脚石。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预赛前的训练中, 他的脚踝跟绯韧带撕裂了,整个脚肿得像个馒头。 当时的他非常沮丧, 在继续比赛和放弃之间不断地纠结挣扎。 “我当时训练状态很好, 这又是4年一度的大赛。就算再疼我也想试一试。但如果伤势继续加重, 又极有可能影响我的职业生涯”, 他说:“比赛中我完成枪术的旋风脚720接叉时, 我明显的感觉到这次真的断了, 我忍着剧痛完成了比赛。 可成绩不理想。 ”由于他全运会参加的是小团体项目,一共7个人, 在其他队友出色的发挥下,河北队成功晋级决赛。 预赛离决赛期间有2个月的时间, 张晨阳不能做手术, 因为一手术他们这个团队将缺少1人, 前面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最终张晨阳忍着剧痛,缠着绷带,穿比平常大两码的鞋,坚持到了决赛比完。 赛后,他才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做了韧带重建手术。经此一役,21岁的张晨阳再次成长,深刻理解到了责任与担当的内涵。
教授为了传承梦
到了2017年,年仅25岁的张晨阳因病退役了。 退役后的他,内心丝毫没有波动,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当一名教练。 为此,他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经过层层考试,最终如愿以偿。 在他看来,河北武术享誉全国,这里有着全世界一流的队伍。 而当时的老教练却要逐渐退休,想要延续和传承河北武术的优秀并再筑辉煌,离不开他们这些年轻的队员。 这是他们的机遇同时也是他们的使命。 这里,是他长大的地方, 也是梦想成就的地方,他要守护在这里。
经过系列考核后,张晨阳最终成为了河北武术队剑枪组教练。 他所带的学员王子文在2021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长拳,剑术,枪术全能中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河北是武术大省、强省,河北武术群众根基雄厚,后备人才源源不断。 河北武术人团结一心、目标一致,铸就了河北武术队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队伍。 全国武术圈流行一句话:‘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北。 ’河北武术队严格秉承现代武术竞技规律‘难度是关键、质量是核心、创新是灵魂、完美是目标’的技术方针,守护传承。我们的目标是第15届全国运动会上带领我们的运动员拿到更多项目的冠军。 ”张晨阳自豪地说。(记者崔明飞)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