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流淌着青春与奋斗的江城。洪少君没有想到,一次寻常的拜访,会将他与这座城市的记忆紧紧相连。
2010年,洪少君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武汉。十余年影视行业的创业,让他熟悉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却也对它深藏的过往充满好奇。不久前,他寻访了革命老战士丁工。
洪少君架好摄像机,镜头那端,95岁的丁工坐在简朴的客厅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上。
“我1930年出生在山西榆次一个贫寒农家……”老人的叙述平静而清晰,将洪少君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17岁那年,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名战士。从伏牛山转战至淮海战场,从渡江战役至朝鲜上甘岭——这些只在教科书上读过的历史,此刻在老人平静的讲述中变得真切而沉重。
“子弹就从这里穿过。”丁工指了指左胸上方,“再偏一点,就光荣了。”他说得轻松,洪少君却听得心惊。眼前的老人不是历史书中遥远的形象,而是这座城市里真实生活着的英雄。
“轻重机枪像刮大风一样扫来……”回忆淮海战役,丁工语气平静。子弹从他身边呼啸而过,战友接连倒下,他跳进弹坑,侥幸生还。战场上,生死只在一瞬,他却说:“生与死,我头脑里没有这个准备。执行任务,是军人的天职。”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作为前指参谋,他每日穿越被炮火封锁的“死亡山梁”,传递命令,维系通讯。一次穿越封锁线时,子弹击中他的左肩胛与心脏之间,险象环生。坑道内缺食少药,空气污浊,他眼睁睁看着战友离去,却始终未退一步。
“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出征朝鲜前,军长秦基伟的誓言,他记了一辈子。战火淬炼出他如钢的意志,也铸就了他对和平最深的渴望。
1956年,丁工被保送至北京解放军测绘学院学习,并入选国庆阅兵仪仗队。大雨滂沱中,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那一刻,他从战场走向殿堂,从战士成为学生,身份在变,赤诚未改。
如今,丁工静坐家中,眼神温和,言语从容。他对青年人说:“珍惜和平,多为国家分担责任,遇到困难时,努力战胜它。”
离开时,武汉已是万家灯火。洪少君走在长江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座他选择扎根的城市,不仅有着蓬勃的朝气,更有着深沉的历史回响。丁工和他的战友们用青春守护的誓言,如今正由新一代青年接续传承。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