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桥西区

喜看乡村“丰”景图——桥西蝶变(下)

2025-11-07 14:17:2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立冬已至,寒意渐浓,桥西区的乡村大地上,却处处涌动着蓬勃暖意与丰收活力:五墩台村智能大棚内,红彤彤的草莓挂满藤蔓,研学团队围着“光导气候舱”听农技员讲解立体种植;稍道沟村手工醋坊中,百年老缸里的陈醋泛着琥珀光,游客挽起袖子学酿醋技艺;西沟民宿群间,拎着特产的游客与村民笑着道别……今年以来,桥西区紧扣“33315”工作思路,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盘活闲置资源、挖掘文化底蕴、聚合产业业态,让乡村资源“活”起来、特色产业“兴”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悦耳乐章。

                                   桥西区檀邑溪谷文化园 李小永 摄

                        工作人员介绍酿醋技艺

                         五墩台村西旺农乐园吸引游客采摘

                             游客休闲漫步

                          稍道沟村“老帝达”手工醋坊老匠人正在酿醋

             闲置资源“变身”:从“沉睡土地”到“共享农园”

  “周末带着孩子来翻地、种菜,既能远离手机屏幕,又能让娃知道‘饭从哪来’。”在东窑子镇虎头梁村共享农园,市民李女士想起儿子蹲在菜地里观察幼苗的情景,脸上满是笑意。

  这片让都市人倾心的“田园秘境”,曾是村口一块闲置多年的荒地。虎头梁村党支部书记郑义山敏锐察觉到,如今不少都市人渴望逃离钢筋水泥,寻找“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既然有需求,咱就把荒地利用起来!”村两委班子一拍即合,将5亩荒地规划成85块标准化菜地,每块24平方米,配套了全套农具、有机肥料和智能灌溉系统,还特意安装24小时监控——即便市民平时没时间来,也能通过手机查看菜地长势,专业农技师会帮忙托管照料。

  “从翻地、播种到施肥,全程都有农技员指导,哪怕是‘种地小白’也能上手。”郑义山笑着说,开园仅一个多月,就有30多组家庭认领菜地,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如今,每到周末,这片菜园就成了最热闹的“城乡会客厅”:城里人选菜苗、聊种植,村民们则在一旁分享农耕经验,偶尔还会给市民捎上一把自家种的小葱、几颗土鸡蛋,小小的菜地成了连接城乡情感的“暖心纽带”。

  不远处的五墩台村,科技正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走进西旺农乐园,9个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一字排开,棚内草莓、西红柿等果蔬长势喜人,游客们提着篮子穿梭其间,不时发出“这个草莓真甜”的赞叹。而在新建的“光导气候舱”研学基地,孩子们正围着舱体好奇打量:舱内层层叠叠的种植架上,嫩绿的芽菜生机勃勃,技术员按下按钮,光照、湿度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这组光导气候舱是今年刚建成的,采用立体种植技术,空间利用率比传统大棚提高8倍,每七天就能收获一批芽菜!”五墩台村党支部书记付伟指着气候舱介绍,除了科技种植,园区还搭建了鱼菜共生示范基地——鱼儿的排泄物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净化后的水再流回鱼池,形成“鱼养菜、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这一模式成了研学团队的“活教材”,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

  “目前园区已为村集体增收27.5万元,等明年14座高标准冬暖棚和新研学基地建成,不仅能种反季果蔬,还能容纳更多研学团队,预计每年能再增60余万元收入,带动100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付伟站在规划图前,眼里满是期待。

            文化底蕴“焕新”:从“老手艺”到“致富引擎”

  “慢点儿倒,醋醅要铺均匀,这样发酵才充分……”在稍道沟村“老帝达”手工醋坊,68岁的村民王大爷正手把手教游客酿醋。作坊里,数十个半人高的深色陶缸整齐排列,缸口蒙着纱布,掀开纱布,醇厚的醋香扑面而来——这是传承了上百年的手工酿醋技艺,如今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

  “以前这手艺就老一辈会,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学,差点就断了传承。”村两委班子成员回忆,稍道沟村紧邻草原天路和檀邑溪谷景区,每年有大量游客经过,但村里一直没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一次走访中,老人们提及的手工酿醋技艺让大家眼前一亮:“老手艺既是文化,也是商机!”

  村里随即牵头修缮旧厂房,复原了“蒸、酵、熏、淋、陈”五步酿醋工艺,还请来原帝达厂长雷师傅等老匠人当技术指导,建成了集“观光、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手工醋坊。游客来这里,不仅能看老匠人酿醋,还能亲手参与其中,临走时带上几瓶贴着“稍道香韵”标签的陈醋,成了打卡标配。

  “现在醋坊不仅养活了6个村民,每年还能给村集体带来8万多元收入,连带着村里的土鸡蛋、小米也成了抢手货。”村支书笑着说,借着檀邑溪谷景区的客流,村里还办起了杏花节,春天游客来赏杏花、酿醋,秋天来摘果子、品农家菜,“老手艺活了,村民的日子也火了”。

  同样靠文化“出圈”的还有苏家桥村。依托党建引领,村里一边招商引资,一边整合村内资源:建成多家燕麦厂,让村民种的燕麦能加工、销售;支持河北田砥农业发展蒲公英种植基地,从蒲公英茶、蒲公英面膜到蒲公英酱,开发出十多种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还试种了红花、特种玉米等经济作物,让土地“多产金”。

  “以前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蒲公英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家里的地也流转给基地,又多一份收入。”村民张大姐算起账来喜上眉梢,如今的苏家桥村,再也不是“守着土地没盼头”,而是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村”。

              小微产业“抱团”: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

  “您尝尝这古法陈醋,是隔壁稍道沟村酿的,还有这蒲公英茶,是苏家桥村的特产,都是咱本地好东西!”在檀邑溪谷文化园特产商店里,店员热情地向游客推荐商品。不远处的“村里有你”民宿,老板正忙着给游客准备晚餐,食材都是村里刚摘的蔬菜、刚杀的土鸡。

  “以前村里也有村民开民宿、卖特产,但都是‘各自为战’,游客找不到好地方,村民也挣不到大钱。”东窑子镇干部介绍,桥西区不少乡村都有特色资源,但分散的“微产业”难以形成竞争力。为此,区里提出“融合发展、集群发力”的思路,以檀邑溪谷文化园、清河影视基地等景区为核心,引导周边村集体和农户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补链强链。

  针对民宿经营缺资金、缺经验的问题,桥西区创新“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村党组织负责协调民居流转,企业负责投资改造和运营管理,村民既能拿到租金,还能到民宿打工,村集体则按比例分红。南天门村的“小院时光”民宿,原本是几间破旧老屋,改造后保留了乡村风貌,又增添了空调、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周末节假日常常满房;稍道沟村的“村里有你”民宿,还推出“民宿+醋坊体验”套餐,游客住民宿、学酿醋,人气越来越旺。

  如今,西沟区域已形成特色民宿集群,年接待量达2000人,檀邑溪谷文化园更是带动周边10多个行政村2000多人就业。更贴心的是,景区还专门开辟特产销售区,将稍道沟村的陈醋、苏家桥村的燕麦制品、五墩台村的新鲜果蔬集中展示销售,让村民的“小特产”搭上景区的“大流量”。

  “以前我家的鸡蛋都是自己吃,现在通过景区商店卖,一个月能多挣几百块!”村民刘大妈笑着说,现在村里不少人都靠着这些“微产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闲置土地到共享农园,从老手艺到新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桥西区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以乡村资源为墨,在广袤乡村绘就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赵彩芬 亢春宁 陈伟 高阳)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