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好评中国丨数字技术架起跨文化对话之桥

2025-09-18 13:36:56  来源:红网时刻

微信图片_20250917091319_156_303.png

侗族合拢宴。

□孟宁

从西安城墙的智能监测到兵马俑的数字化存档,从湖南怀化光影“献上”侗族合拢宴到岳麓文物神经表面重建算法……这些鲜活的实践,正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新图景。

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古都西安举办,这也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首次全面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举办论坛活动。论坛将以“数联古今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深入探讨,更让我们看清:数字技术正打破文化隔阂,让跨文化对话跨越时空,让文明共鸣没有边界。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走出深闺”,为跨文化对话搭起可视化平台。过去,提及文化遗产,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文物、偏远地区代代相传的技艺,这些珍贵的文明成果因地域、交通等因素,难以被全球广泛认知。如今,数字技术改写了这一局面:三维建模还原古建筑风貌,虚拟现实呈现传统工艺,让文化遗产挣脱物理空间束缚。观众无需远赴实地,只需通过电子设备,就能沉浸式感受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如当外国观众通过数字技术“走进”中国的徽州古村落,看到白墙黛瓦下的民俗文化,便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智慧与人文内涵。这种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消除了跨文化认知的“距离感”,让陌生文明变得可触、可感,为深度对话打下根基。

数字技术打破语言与文化壁垒,让跨文化对话实现“无障碍沟通”。不同文明间的语言差异、文化背景隔阂,曾是跨文化对话的重要阻碍,而数字技术凭借多元呈现与智能转化,成功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它将文化遗产信息转化为图像、视频、音频等非语言形式,这类载体具有跨文化共通性,能轻松超越语言限制,让不同语言背景者都可理解内涵;另一方面,智能翻译、文化背景解读等功能,可实时辅助观众读懂文化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在“文化遗产数字之约”中,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正是借此实现与全球观众的“无障碍沟通”。当埃及金字塔数字化模型与中国敦煌壁画数字化影像同台展示时,中外观众都能在数字技术助力下,读懂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与中国古代艺术的璀璨,让跨文化对话深入文明内核,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跨文化对话注入持续动力。跨文化对话不应只是对现有文明成果的展示与欣赏,更应包括对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从而让跨文化对话拥有源源不断的内容与活力。通过数字技术,传统技艺可以被精准记录,为大家学习和研究提供详细的资料,同时,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例如,中国的一些传统戏曲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创新传播,不仅在国内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还通过互联网传播到海外,外国观众在欣赏戏曲数字化作品的同时,还能通过数字平台学习戏曲的基本唱腔和动作,甚至参与到戏曲的创新创作中,这种互动式的传承与交流,让跨文化对话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文化遗产数字之约”到全球各地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为跨文化对话搭建桥梁的实践正在不断深入。它让文明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由数字搭建的文明对话之桥,将更加坚固、宽广,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碰撞出更多火花,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