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戈壁薪柴成了“生态卫士”

2025-09-15 23:00:45  来源:西藏商报


图为绿意环绕的狮泉河镇。 记者 洛桑旦增 达珍 永青 摄

  在阿里地区狮泉河边,一簇簇红柳迎风舒展枝条。谁能想到,这些曾被当地人当作烧火材料的灌木,如今成了防沙治沙的“生态卫士”,也成了群众增收的“致富树”。从灶膛里的灰烬到荒漠中的新绿,红柳的身份转变,正是阿里地区生态改善、民生向好的生动注脚。

  噶尔县退休干部桑嘎卓玛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冬天没煤没电,只能砍红柳烧火取暖。”那时河谷里的红柳被成片砍伐,裸露的滩涂成了风沙的“温床”。到了80年代,“茫茫戈壁、寸草不生,一年一场沙、从春刮到冬,风沙围城、飞沙走石”成了常态。狮泉河镇居民出门要裹紧头巾,房屋门窗常被流沙封堵。“风沙最大时,别说出门,连屋里都能积起一层沙。”桑嘎卓玛说。

  1989年,阿里地区将沙害防治提上日程。中国科学院治沙专家到狮泉河盆地考察,制定《西藏阿里狮泉河风沙危害与整治规划》,让红柳从“柴火”变成了“卫士”。

  1992年,第一期治沙工程启动,1350亩的实验区里,干部群众扛起铁锹防沙治沙,摸索出了“障—林—草—渠”一体的技术体系,为后续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没有机械就靠人力,没有道路就用人背马驮。大家从几十公里外的红柳林采剪枝条,再一步步运到治沙区。一干就是几个月,忍受着强紫外线的照射,以及高海拔高强度劳动带来的缺氧窒息等不适,硬是咬牙坚持。”原阿里地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调研员、退休老干部其美才旺说。

  在一代代阿里地区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3万多亩人工林如绿色长城,将狮泉河镇紧紧环抱,6000多亩人工草甸锁住流沙。

  如今,走在狮泉河畔,昔日“风沙围城”的景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红柳花丛中嬉戏的孩童和树下悠闲散步的市民。

  随着治沙工作的持续推进,红柳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也让人们在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上,找到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商机。在阿里丰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苗圃基地,负责人唐良均正在检查红柳幼苗的长势:“公司于2012年成立,主要从事森林抚育、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工程。”

  从200平方米荒地起步,公司带着当地群众改良土壤、摸索育苗技术。如今900亩苗圃基地里,红柳、班公柳等苗木郁郁葱葱。“截至今年5月底,共销售苗木53.8万株,销售金额达1611.2万元。”唐良均说,“我们公司有28名长期员工,2024年又招了320名临时性员工,去年一年,为员工发放了845.2万元工资。”

  农牧民群众央宗,就是当地苗木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过去,她家全靠传统牧业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7年,央宗来到该公司的苗圃基地务工,负责苗木浇灌工作。

  “我每天早上给苗木浇水,一直忙到晚上,虽然辛苦,但比起以前的日子,现在真是好太多了。”央宗笑着对记者说,“在这里每年能干6个月,每个月能领到6000元工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了。”

  近年来,阿里地区各县及部分乡镇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共建成苗圃基地124个,种植苗木2.29万亩,苗木产量达500余万株,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鼓了群众的腰包。

  狮泉河畔的红柳花又开了,淡紫色的花簇在风中摇曳。从砍树取暖到种树致富,从风沙围城到绿满家园,红柳的身份转变,映照着阿里地区“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提升。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