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这个博物馆“可听”

2025-08-17 19:36:15  来源:

“同志们呀么嗬嘿

打起夯呀么嗬嘿”

“好一朵鲜花

满园的花开赛呀赛不过她”


置身这座神奇的场馆

移步换景之间

便有或高亢嘹亮

或奔放悠扬的歌声

飘进你的耳朵

陕北民歌博物馆场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这里是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陕北民歌博物馆

一座要用耳朵“逛”的博物馆

这座2018年5月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陕北民歌为宗旨

采取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法有机结合的

新颖展览方式

不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位位陕北民歌演唱者

为观众带来听觉上的盛宴

观众在陕北民歌博物馆观看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摄

“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

作为陕北民歌的代表

劳动号子是当地民歌音调中

最早的根源和基础


打夯号子、船工号子

律动性强、节奏感强

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能够增加干劲、协调劳动、相互鼓励的歌唱形式

  这是位于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木夯。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摄

“我有心采一支,

恐害怕看花人骂”

丝竹齐奏、与歌声和鸣

水乡的温婉流入黄土地的血脉

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小曲


熟悉的江南韵律

正是因其本身便源于南方

吸收化用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

经南北交融合流而成


“一串铃、十盏灯、

里十二莲灯外八角”

神秘的纹路

神秘的名字

是陕北秧歌路线图的花样展示


在这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中

舞者衣着鲜艳

配乐锣鼓喧天

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盼望

  这是不同类型的陕北秧歌场图。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摄

一把三弦

两块甩板

说古论今

道尽悲欢离合

一副好嗓子传遍千沟万壑

源起于明清的陕北说书

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曲艺形式


富于变化

有“九腔十八调”之美称

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

让陕北说书强势“出圈”

陕北民歌迎来新的价值认同

  这是现场表演陕北说书的演员。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其实

并不需要特意找寻

陕北民歌早已响彻你的年岁

广为人知的《东方红》

套用的曲调就是陕北民歌《骑白马》

春晚准时奏响的《春节序曲》

正是李焕之先生从陕北民歌中

汲取灵感谱写的动人华章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陕北民歌在创新中发展

逐渐从草根文化登上专业舞台

走出黄土地,唱响大江南北

打造出一片文化新天地


走出馆门

余韵依然萦绕耳畔

老腔孕育新声

新苗茁壮成长

彰显着

陕北民歌的曲调代代相传

黄土高坡的文化生生不息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