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保定日报记者 刘 琦 刘 赛
曾经在城市的校园里苦读,如今到原野的风暴中驰骋,教育的根锁住流沙,年轻的心点燃梦想,大风刮过山岗,他们已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长成一棵大树。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颁奖词
8月16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一个响亮的名字被深情诵读——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
2000 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母校和家乡,奔赴新疆且末县教书育人。从那一年开始,一批批保定学院毕业生投身西部教育事业。
25年来,保定学院已有400多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四川等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形成了“团根聚生”效应。
风沙为证:塔克拉玛干边缘的青春拓荒
2000年盛夏,绿皮火车的汽笛打破保定站的宁静。15名刚毕业的保定学院学子怀揣户口本,目光坚毅地踏上西行之路。
时任新疆且末二中校长段军一句“我们新的初一年级的老师还没着落,我们那里需要你们!”点燃了杨广兴、侯朝茹等首批青年奔赴边疆的火种。
迎接他们的是漫天黄沙与艰苦卓绝。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尘暴是家常便饭。
侯朝茹初到时,学校仅几排透风的平房,破损的桌椅后是45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孟丽芳2004年赴和静县任教,记忆里“大片戈壁滩”和“一下风就‘下土’”的干燥气候让嘴唇常年裂口。
然而,学生哑着嗓子时递上的一杯温水,成人礼上孩子们齐刷刷地鞠躬——这些微光瞬间凝聚成支撑他们扎根的力量。
“这就是我选择的青春,不后悔!”杨广兴的誓言穿越25年风沙。
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杨”如今已近知命,从三尺讲台到驻村帮扶,他摘棉花、收大枣,与维吾尔族老乡结下亲人般的情谊。侯朝茹凝望沙漠边缘亲手栽下的红柳成林,道出心声:“我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了人生价值。”
薪火燎原: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
生命影响生命,青春缔造青春。
2017年,90后毕业生孙彤彤追随师姐侯朝茹足迹来到且末二中。她的历史课深深吸引了初二学生阿卜力克木。
2022年,阿卜力克木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大学,报到当天他激动地在保定学院门前留影发给孙老师:“终于见到您的母校了,孙老师!”
去年4月,这对师生在保定学院重逢。校园巨石上镌刻着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阿卜力克木伫立良久,青春的信仰在无声凝望中完成交接。
这种“团根聚生”效应持续裂变。
2024届毕业生张栩面对亲友的担忧,带着和侯朝茹一样的飒爽笑容回应:“哭啥?我爸把消息告诉了全村人!”数学专业的李超杰放弃安逸选择且末一中,理由朴素而铿锵:“西部更缺老师。”物理学专业的刘校辰、赵文涛、董一三名同宿舍青年,更将携手奔赴新疆,续写新时代“铿锵三人行”。
保定学院一批批西部支教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帮互学、同舟共济,形成了“团根聚生”的纽带式支教模式,每年遴选优秀学生赴新疆顶岗实习。
一粒粒青春的种子跨越千里,在戈壁荒漠、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一个多月前,26名保定学院师生登上“人才专列”再赴新疆,循着前辈们的足迹一路西行。在31小时西行旅途中与井慧芳、孙彤彤等前辈畅谈支教初心,2025届毕业生石佳琪表示,要“循着前辈足迹,让理想之花在大漠绽放”,续写“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青春接力。
沃土生花:在西部大地上书写时代答卷
西部支教的火种早已燎原,点燃了多元青春奉献的版图。
2018年,杨加劲放弃已具规模的创业公司,远赴新疆喀什英吉沙县担任村支书。面对贫瘠土地,他带领村民改种高辣辣椒。村民佧米力·凯斯木增收万余元,扬起的嘴角是奋斗最好的注脚。
2018届毕业生刘齐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赴西藏阿里,服务期满后以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留在林芝察隅县。当他帮助老阿妈安珍措姆从山沟搬进新楼房,老人绽放的笑脸诠释了奉献的温度:“西部地区需要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2014年总书记回信的感召力超越地域。大学生李雪放弃上海高薪,返乡保定满城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300多个岗位,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如今,上千名“三支一扶”志愿者、返乡创业青年与240名农业经理人正奋战在保定22个县区的热土上。
从2000年首批15人到如今累计400多名毕业生扎根西部,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用24年光阴印证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当2024届15名青年再度举起右拳宣誓出征,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重叠。
他们既是追光者,也是点灯人。在塔克拉玛干的星空下,在雪域高原的晨曦中,无数被点亮的年轻心灵正带着知识的力量与理想的火种,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汇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澎湃春潮——青春之花,终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绚烂的风景。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