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世界屋脊上有群“追风逐电”的年轻人(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2025-07-23 10:46:56  来源: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藏北草原平均海拔4650米的土地上,风声猎猎,一大片“大风车”迎风转动。

  欧玛亭嘎风电场运维人员常建瑞先乘坐“大风车”内部的升降梯,再手脚并用爬上近20米高的梯子,喘了几口粗气,随后开始检修测试。对这名21岁的青年来说,高原之上的攀高作业,是他们“追风逐电”的日常。

  西藏蕴含丰富的风能资源。然而,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那曲市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电网系统曾经相对薄弱,冬季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十级以上的大风常有。

  在这里,风既是资源,也给建设风电场带来巨大挑战。

  “吊机舱的时候,风裹着冰雹和雨点袭来,像石子一样打在脸上。但机舱已经吊在半空,又不能停下来,只能靠人力固定住缆风绳。”安装欧玛亭嘎风电场第一台风机的情景,令风电场负责人胡建生记忆深刻,“一场风雪过后,我们所有人都成了‘雪雕’”。

  顶着大风,冒着冰雪,2024年1月,国家能源集团西藏那曲欧玛亭嘎100兆瓦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全球超高海拔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每年提供约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可满足2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一大批像常建瑞这样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成为维护风电场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

  欧玛亭嘎风电场鳞片状的土块上,映射着风机叶片转动的影子,00后张浩宇蹲在地上查看矮草的生长情况。为了降低工程建设对高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张浩宇和同事们在每个风机下方的基座附近,尽可能复原了植被。“我们不仅要让灯亮起来,更要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张浩宇说。

  据了解,目前欧玛亭嘎风电场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84%。他们将青春奉献在这里,守护千家万户的温暖与光亮。

  “年轻人嘛,就是想去外面闯。”负责风机维护检修的陈阳也是00后。陈阳是四川内江人,大学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听说西藏有个“超高海拔大容量机组”项目,便主动报了名。

  去年年底,由于天气恶劣,几只风机叶片遭雷击后损坏,急需维修。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陈阳在百米高的风机上安装好吊篮,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风完成维修作业。“风吹得我鼻涕直流,但想到抓紧时间修复设备,能让更多家庭早点恢复用电,值!”陈阳说。

  和陈阳一样,风电场里很多年轻人都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多发一度电,当地群众就能多用一度电。”这句流传在他们中间的话,勉励着大家为机组、线路和升压站的平稳运行奉献力量。

  如何保障风电机组平稳运行?

  项目刚投产时,主要靠人眼看。“远远地看到风机扇叶不转了,就要赶紧开车来排查问题。”常建瑞说,那时工人们经常一个人开车在风电机组间穿梭,检查它们的运行情况。

  现在,多了智能监测系统。为了提升工作效率,风电场自主开发出智能监测诊断系统和集群控制系统,将风电机组叶片运行等数据实时传回中控室,并可以通过功率预测分配各风机发电任务量。“现在我们中控室的电脑上实时显示25台风机的运行状态,大大节省了时间精力。”常建瑞说。如今,除了少数故障检修等需要现场处理的情况,大多数工作时间他都在后台关注风机状态。

  34岁的风电场运维负责人贡桑扎西在这群年轻人里已算是“大哥”。“2014年从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了电力行业,欧玛亭嘎风电场是我工作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贡桑扎西说,平时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多是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因此他“不仅要管理好风电场日常运行,在维护工作上也要做好示范,在喝水、吸氧这样的事情上更要做好保障”。

  “现在的年轻人创新办法多、工作能力强,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也不错。”贡桑扎西说,“我们欢迎更多年轻人,特别是当地青年加入我们,接好建设的下一棒。”

编辑:孙建胜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