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陈中柱:英勇无畏的“断头将军”

2025-07-04 11:36: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7月2日电 题:陈中柱:英勇无畏的“断头将军”

  新华社记者郑生竹、邱冰清

  这是陈中柱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此头可断不可辱,此身可折不可弯。今日若跪豺狼殿,九泉怎对亡夫言……”6月30日,以抗日将领陈中柱事迹改编而成的淮剧《燃尽硝烟》,在他的故乡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首演。该剧以陈中柱遗孀向日军索还丈夫头颅为叙事切口,试图还原那段英勇悲壮的抗战历史。

  1941年6月5日,日伪军分多路“扫荡”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其主要矛头指向陈中柱率领的第4纵队。由于敌人来势迅猛,第4纵队未能及时转移,遭到日军包围。作为第4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率部边打边退,损失惨重。退至兴化一带时被日伪军拦截。战斗中,陈中柱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陈中柱牺牲后,残暴的日军割走了他的头颅,交到泰州日军司令部邀功请赏。陈中柱夫人王志芳当时身怀六甲,听到丈夫罹难,强忍悲痛,在当地村民帮助下,日夜行船来到泰州城,只身前往日军司令部,要回丈夫头颅,使得丈夫得以全尸入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中柱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追晋为中将军衔。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同年,盐城市人民政府将陈中柱烈士墓从泰州迁至盐城市烈士陵园。2014年9月,陈中柱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抛头颅、洒热血的陈中柱,被当地群众称誉为“断头将军”。为中国革命和抗战事业奔走呼号,他还是国共合作抗日主张的积极宣传者和践行者。

  1906年10月,陈中柱出生于建湖县草堰口乡堰东村一个农民家庭,与共产党人、革命烈士赵敬之是发小。少年陈中柱家中较为清贫,曾受到赵敬之家的接济。1925年,成年后的陈中柱来到上海电车公司工作。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陈中柱返回家乡,参与筹建国民党支部和农会组织,与地方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来到南京考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后转入南京军官研究班学习,编属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天津北宁铁路、江苏津浦铁路等处任职。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陈中柱被委任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特种团第3总队少将团长,与赵敬之一道参与了台儿庄战役。1938年底,陈中柱任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4纵队少将司令,在苏北从事抗日活动。他非常重视军队文化宣传,在部队组织政工队,编辑出版《战地新闻》《新群报》等,并组织当地中学师生演戏唱歌,宣传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39年秋,他率部进驻江苏泰州,同新四军配合和日军进行游击战,曾设伏击沉日军汽艇2艘。

  陈中柱以血肉之躯抗敌殉国的事迹,在其家乡至今仍被口耳相传。每年九月开学季,以陈中柱名字命名的草堰口中柱初级中学,会组织学生瞻仰矗立在教学楼前的陈中柱半身塑像,参观学校“陈中柱史料陈列室”。“陈中柱的爱国壮举激励学生们奋发向上。”草堰口中柱初级中学校长颜学成说,学校还将陈中柱的事迹写入了校本,每年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以陈中柱、王志芳夫妇命名的奖学金。

  在《燃尽硝烟》剧目的结尾,王志芳双手捧着装有丈夫头颅的陶罐,走出日本军营,走向日光明朗的远方,剧中人合唱:“愿以此身化长风,拂遍关山九万重。人间永存一粒火,燃尽硝烟星月明。”

  “全剧深情刻画中华儿女‘宁可断颅,不折脊梁’的民族风骨。”建湖县淮剧团团长单文鉴介绍,建湖是淮剧发源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剧团以地方戏剧的方式,向公众呈现可亲可感的陈中柱人物形象,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传递对和平的永恒祈愿。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