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河北: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2025-11-03 16:22: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充分发挥算力规模领先、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空间巨大等优势,我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

  

  在河钢集团邯钢新区炼钢厂转炉主控室里,可视化炼钢系统实时显示着钢水的温度、成分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系统能自动完成加料、吹炼、吹氧等大部分过程操作,让他们从以往"火烧火燎"的"炉前炼钢",变为轻点鼠标的"一键炼钢"。

  邯钢新区炼钢厂转炉炼钢操作专家 宋林海:

  我们传统的炼钢模式就是炼钢工带上炼钢镜,穿上一个阻燃服,白色的阻燃服,靠近转炉去测温取样,转炉的温度非常高,1000多度。现在我们引入了AI大模型,计算机根据得到的数据自动加料,自动调整钢水的温度和成分,实现了一个完全的自动化。我们冶炼一炉钢的周期由45分钟缩短到30分钟。

  今年,邯钢新区成功实现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构建了生产、质量、能源、研发、安监、AI视觉六大领域的智能大模型。在邯钢新区的"中枢大脑"数字指挥中心,原本分布在不同作业区的42个主控室数据在这里一目了然,这里可以对300多个生产流程实施智能化控制,打破了以前的数据孤岛。生产制造部的韩春勇说,以前调度罐车需要值班长跟炼铁厂、炼钢厂、运输队打电话来回确认,费时费力不说,一旦调度延时就影响生产效率。而现在有了智慧调度跟踪系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邯钢新区生产制造部生产指挥中心值班长 韩春勇:

  我们从整个界面上可以一目了然,可以看到每一个铁水罐的运行状态和所处的位置,我们这个系统是对接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

  提高的不仅是效率。数字指挥中心的极致能效智控系统平台,还能智能调节能源使用,从而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钢新区能源动力厂热电作业区副作业长 任亚鹏:

  这些煤气我们以前人工调节的过程中会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现在通过我们这个AI模型介入之后,会把剩余的煤气充分地利用到我们这个发电过程中,实现零放散。我们这个自发电比例基本上达到了100%。

  以"数"筑基、以"智"强钢。全面部署"人工智能+"行动以来,邯钢新区关键工序自动化率从55%跃升至92%;质量问题在线判断准确率提高了30%,重点产品合格率提升8%;吨钢综合能耗降低5.2%。

  "人工智能+"赋能钢铁向"新"向"绿",也让气象解码更加精准高效。在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利用"风清"模型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首席架构师 窦则胜:

  "风清"模型关注的是逐6小时(每6个小时更新预报),0到15天的天气预报的结果,它引入了很多的物理约束和模型可解释性的内容,让这个模型的确定性的效果很好。

  为了更好地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气象部门组织开展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以及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等气象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由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牵头实施。今年7月,"风清"在华北暴雨预报服务中,北京、河北的降雨落区和量级预报,精准贴合天气实况;"风顺"目前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组织的全球竞赛,在与微软、英伟达等国内外100多支队伍的AI模型竞争中,暂列榜首。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首席架构师 窦则胜:

  当前我们在做的工作就是在之前"风清"和"风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型的研发,这个模型会进行逐6小时(每6个小时更新预报),0到60天的预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目前已在钢铁、化工等26个领域开发292个垂直大模型。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迭代,创新研发46个智能体,在中小企业深度应用,实现降本增效。

  未来,我省还将以产业、教育、科技、民生等领域为重点,继续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副处长 刘运明:

  搭建应用赋能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实施百项"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打造系列应用场景,打通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壁垒,着力建设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