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首在吴桥艺人中口耳相传的锣歌,道尽了吴桥杂技艺人与“条河”的不解之缘,也藏着吴桥杂技扎根运河的密码。
杂技演员在吴桥码头演出。资料图
当漕运的商船扬起风帆,吴桥杂技艺人的行囊里,装的不只是道具,更是半部中国杂技史。他们沿着大运河漂流,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南京的茶肆,飘到北京的天桥,在天津的市井扎下根须。这哪里是卖艺?分明是用血肉之躯在江河湖海间写就的史诗。
吴桥杂技研究者杨双印为记者讲述吴桥杂技历史。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吴桥杂技研究者杨双印告诉记者:“杂技艺人随商船南下北上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吸收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并将其加入杂技表演中。例如,现代杂技中的硬气功、刀山索桥等惊险项目,就融合了武术的元素。同时,运河带来的南北商贾,又让吴桥艺人吸收了戏剧的程式、曲艺的叙事,以及西洋马戏的奇巧。”
杂技演员表演杂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自唐宋时期,每年农历九月初五,运河都会见证一场江湖盛会——黄镇九月庙会。据说那一天,杂技人的舟船靠岸,认师拜友的拱手礼映着波光,千百种绝活在水边碰撞。这是运河给予杂技的浪漫,既要顺流而去闯天地,也要溯洄而归守根脉。
杂技演员表演杂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真正的江湖,从来不止于一方水土。当世界现代杂技之父孙福有带着他的“中国国术马戏团”穿越欧亚大陆,飞刀划过的弧线连起了东方与西方。原来最好的文化交流,不需要翻译。一个空翻,一次顶碗,便是天下通用的语言。
吴桥杂技大世界航拍。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现在,在吴桥,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分明的杂技技艺传承格局。“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古老歌谣,已成为吴桥杂技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年轻一代艺人既传承老一辈的精湛技艺,又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将杂技与舞蹈、戏剧、全息投影等元素相结合,推出杂技剧《江湖》等创新节目,让传统杂技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杂技演员表演杂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这就是吴桥杂技的江湖气魄,从“走码头”的流浪到“自成江湖”的自信,从南北二京的漂泊到五大洲的绽放。如今第二十届国际杂技艺术节的灯火已然亮起,你愿否与我共赴这场江湖之约?看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如何再惊天下!
编导:崔上、吕鑫
摄像:崔上
剪辑:孙欣宇、周天琦
主持人:孙欣宇
包装:杨晓珑
校对:袁俊华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冀云客户端联合出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