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沧州6月17日电 六月,似火的骄阳炙烤着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昔日泛着盐霜、被视为“农业禁区”的广袤盐碱地,此刻却是一派丰收景象,一株株金黄的小麦在微风中摇曳。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狼洼村狼洼农业合作社的千亩旱碱麦示范方,收割机收割旱碱麦。任振宇摄
近日,在旧城镇狼洼村狼洼农业合作社的千亩旱碱麦示范方,由河北省小麦体系首席专家李辉、沧州市农科院专家赵松山等组成的专家组带着测产工具,穿梭其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块对小麦进行实收测产。
“光看这穗子,就知道这些麦子的产量肯定差不了!”“超50粒的麦穗挺多”“麦秆也硬实”……专家们对示范方的小麦长势赞不绝口。
选好地块后,专家们先是测量地块面积,然后引导收割机进地收割。收割机按照测定地块设定收割路线,确保收割地块面积符合要求。当天,实际收获小麦11.02亩。收获后的小麦被运到晾晒场过地秤、卸车测定籽粒含水率,最终,专家们得出测产结果为每亩产量597.89公斤。
看到测产结果,狼洼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成银喜笑颜开。“我们这里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老辈人种麦子,亩产仅有100公斤左右。今年这块地的产量着实让人惊喜。”他说,今年合作社共种植小麦1380亩,种植品种采用“沧麦6002”,全程按照技术人员指导管理麦田,还在三九天时对麦田施了沼液农家肥,再加上今年小麦生育期雨水相对充足,小麦长势非常好。
据了解,今年沧州积极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共种植旱碱麦185万亩,建设百亩攻关田20个、万亩高产片9个;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技推广队伍,1349名技术人员覆盖1121个旱碱麦种植村,实现“一村一名技术员”全覆盖;大力推广选用优种、播期播量匹配、重施基肥、宽幅密植等旱碱麦适用的关键技术措施,将技术因地制宜落实到百亩攻关田和万亩高产片,示范带动全市旱碱麦技术推广应用。
“由于去秋今春降水较多,土壤墒情较好,再加上‘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齐发力,为今年旱碱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沧州市农业技术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农技人员通过测产和调研发现,今年,大部分地块旱碱麦亩穗数足、穗粒数多、籽粒饱满,千粒重较高,亩产400公斤以上的地块很多,是个丰收年。(方童、胡学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