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张家口教育新闻

秋日周末,给孩子的课堂“加点料” 一份亲子教育漫步指南

2025-10-27 10:09:4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秋意渐浓,凉风送爽,张家口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也从喧闹的户外,逐渐转向温暖的室内。如何让这秋日的周末,不仅仅是作业和电子屏幕的交替,而成为家庭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城市角落里。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不具名的“漫步指南”,希望能为您的亲子时光,注入一些新鲜的灵感。

  一、 自然课堂:一本飘落的“立体教科书”

  当树叶褪去统一的绿衫,换上五彩斑斓的衣裳时,最好的自然课便开场了。我们不必远行,市区的公园、城郊的林地,就是最生动的教室。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发起一个“收集秋天”的小项目,不再是简单地捡拾落叶,而是带着问题去观察:为什么银杏叶会变成纯粹的金黄色,而枫叶却会泛出红色?叶脉的纹理有什么规律?准备一个硬皮本,将不同形状的叶子制成标本,旁边标注名称和发现地点,这便成了一本独一无二的《家庭植物标本册》。与此同时,秋日也是收获的季节,如果错过了大地春华秋实的全过程,不妨在自家阳台上进行一次“复刻”。与孩子一起种下几颗蒜瓣,或将芹菜根部浸入水中观察它重新生长,这个简单的过程能让孩子直观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循环,体会等待与守护的静谧喜悦。

  二、 文化漫步:一场穿越时空的“城市寻宝”

  我们的城市,本身就是一部读不完的历史书。那些沉默的建筑和展品,背后藏着无数故事,等待我们去轻轻唤醒。带他去本地的博物馆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将走马观花变为一次主动的“寻宝”游戏。提前选择一个他可能感兴趣的小主题,比如:“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或者“我们这里的人,一百年前穿什么衣服?”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孩子的目光便会变得敏锐而专注。文化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叙事里,也存在于家庭的记忆中。选择一个周末的下午,请祖辈或父母翻开老相册,讲一讲他们小时候在张家口上学、游戏的故事,讲一讲这座城市过去的模样。鼓励孩子用手机录下这段音频,或简单记录,这不仅是亲情的温暖互动,更是在孩子心中构建起关于“家”与“根”的鲜活历史坐标。

  三、 体感时光:一场唤醒身体的“秋日运动会”

  天气转凉,但身体的活力不能被禁锢。适度的户外运动,是抵御秋寒、振奋精神的最佳方式。除了标准的体育场,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被忽略的“运动场”:城市广场上平坦的空地,可以用来跳绳、踢毽子、玩轮滑;公园里安全的步道,适合来一场亲子慢跑或骑行。重点不在于运动量有多大,而在于让身体动起来,感受秋风拂面的畅快。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亲子挑战,比如“一分钟跳绳PK赛”、“看谁单脚站立时间更久”,或在周末来一次“家庭徒步五公里”。在游戏中锻炼,在协作中竞争,这些都能有效提升孩子的体能和协调性,更能释放学业压力,让家庭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秋日的晴空之下。

  四、 心灵收纳:一次梳理内心的“成长复盘”

  秋天在传统文化中,有“收敛神气”的意味。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引导孩子进行回顾、总结与规划的时节。鼓励孩子用一个本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生活,可以称之为“我的秋季手账”。他可以画下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可以贴上一次活动的门票根,可以写下读了一本好书后的三两句话感想,甚至可以记录一次考试失利后的心情和反思。这不仅是写作和绘画能力的锻炼,更是一种极佳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训练。随着在室内时间的增多,与电子产品的“争夺战”可能再次升级。与其强行禁止,不如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与孩子共同商讨并制定一份秋冬季的“电子产品使用公约”,明确规定使用时长、场景和内容。赋予孩子参与感和选择权,往往会比单方面的规定更能培养他的自律与责任感。

  教育,从来不是正襟危坐的说教。它就蕴藏在与我们共处的自然里,沉淀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活跃在家庭的欢声笑语间。在这个秋天,愿我们都能成为用心的父母,用陪伴和智慧,将寻常的周末,点化成孩子成长路上最滋润的养分。在这座我们热爱的城市里,与孩子一起,收获一季的充实与美好。(韩应龙)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