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是抵御外界伤害的第一道屏障,更是反映内部健康状况的“镜子”。当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或瘙痒时,其实是它在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发出警报。学会读懂这些信号,是科学护肤和正确就医的第一步。
看不见的“入侵者”——感染性皮肤病
当细菌、真菌或病毒突破皮肤防线,便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细菌的“强攻”:毛囊炎与疖肿
信号识别:毛囊炎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或脓疱,周围有红晕,常见于头皮、面部、大腿等处。当感染加深,形成疼痛的红色硬结,就是疖肿,俗称“火疖子”。
科学认知:最常见的元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刮毛、摩擦、多汗、糖尿病或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成为诱因。切记不要用手挤压,尤其是面部“危险三角区”,以免感染向颅内扩散。
应对原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轻症的毛囊炎可自行消退。若脓液形成或疼痛加剧,需医生指导使用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需口服抗生素甚至切开排脓。
真菌的“潜伏”:手足癣与体股癣
信号识别:
足癣(脚气):常见脚趾缝皮肤发白、糜烂、瘙痒,或足底、侧缘出现水疱、脱屑。
体股癣:在躯干或腹股沟部位形成环状、半环状的红斑,边界清晰,边缘可有丘疹、水疱和脱屑,并逐渐向外扩展。
科学认知: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它们的传染性很强,共用鞋袜、浴具或在公共泳池、健身房赤足行走都可能被感染。
应对原则:关键在于“干爽”与“坚持”。使用外用抗真菌药(如特比萘芬、咪康唑)是主要手段,但必须足疗程使用,通常在症状消失后仍需用药1-2周,以防复发。家庭成员应同时治疗,毛巾、袜子需分开洗涤并用开水烫洗。
病毒的“偷袭”:水痘与带状疱疹
信号识别:
水痘:主要见于儿童,全身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疱、结痂,常伴有发热。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沿身体单侧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成簇的水疱,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如针刺、烧灼或电击感。
科学认知:两者由同一种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如劳累、年老、患病),病毒被再次激活,便引发带状疱疹。
应对原则:
水痘:以对症退热、止痒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带状疱疹:治疗的核心是“早”。在出疹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同时,积极控制神经痛至关重要,医生可能会使用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药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内部的“风暴”——炎症与免疫性皮肤病
这类疾病并非由外界病原体直接引起,而是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皮肤的“过敏”警报:湿疹与特应性皮炎(AD)
信号识别: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渗出明显;慢性期则皮肤增厚、苔藓化,色素沉着,并伴有剧烈瘙痒。
科学认知:这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是核心环节,导致外界刺激物和过敏原更容易侵入,引发免疫炎症。“痒-抓-损-更痒”的恶性循环是其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应对原则:
基础护理是基石:坚持每日多次、足量使用保湿霜,修复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规避诱因:寻找并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某些食物)和刺激物(如化纤衣物、过度烫洗)。
规范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急性期可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快速控制炎症;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系统性药物或生物制剂。光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免疫系统的“误攻”:银屑病
信号识别:境界清晰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厚的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出现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肘膝伸侧和腰骶部。
科学认知: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皮细胞增殖过快是其典型特征。它并非传染病,且具有遗传倾向。感染、精神压力、外伤、饮酒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应对原则:银屑病目前难以“根治”,但可以很好地控制。治疗是个体化的,从外用药(如维生素D3衍生物、糖皮质激素)、光疗(窄谱UVB)到系统药物(甲氨蝶呤、阿维A等)和生物制剂,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情绪、避免诱因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
毛囊的“炎症”:痤疮
信号识别:粉刺(白头、黑头)、炎性丘疹、脓疱,严重时可有结节、囊肿,愈后可能留下瘢痕。
科学认知: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角化异常堵塞、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及炎症反应四大因素有关。它与“上火”或“面部不洁”不能简单画等号。
应对原则:
轻度:以外用药为主,如维A酸类(促进毛囊口通畅)、过氧化苯甲酰(抗菌抗炎)。
中重度: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抗雄激素药物(如女性用避孕药)或异维A酸。切勿自行挤痘,易加重炎症、留下瘢痕。日常使用温和洁面产品,避免使用厚重油腻的护肤品。
皮肤的“求救”信号——正确就医与自我管理
当皮肤出现问题时,我们应如何应对?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就医:
皮疹范围广泛、加重迅速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自行用药数日后无效或反而加重;疼痛或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诊断不明,尤其是怀疑性传播疾病或皮肤肿瘤时。
就医前的准备:尽量保持皮疹原状,不要提前涂抹药膏或化妆品;回忆并告知医生皮疹初发形态、变化过程、可能的诱因、既往病史和用药史。
皮肤病的通用护理原则:
温和清洁:使用接近体温的清水或温和的洁肤产品,避免过度搓洗。
科学保湿:洗澡后3~5分钟内及时涂抹保湿霜,锁住水分。
严格防晒:紫外线是多种皮肤病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每日防晒是必修课。
理性心态:许多皮肤病是慢性过程,需要长期管理。相信医生,遵循医嘱,不轻信“偏方”或“特效药”。
皮肤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常见皮肤病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恐慌,采取正确的行动。当皮肤发出“信号”时,请给予它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的帮助,这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应对之道。
(曹晓燕 王琛)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