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平坦的柏油路直通农家院落,红墙灰瓦的民居楼错落有致,温室大棚里果蔬长势喜人……近年来,上三道河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深挖文化底蕴、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环境美、文化兴、产业旺的振兴之路。
五月的上三道河村,青山环抱,溪水潺潺。整洁的村道两旁,杨柳吐露新绿。2016年上三道河村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住宅楼11栋29个单元232套,建筑面积25308.83平方米。2018年底村民全部乔迁新居。2019年建成村委会及村民活动中心三层1620平方米,幼儿园864平方米,健身广场2800平方米,并配置了建设器材、中国结彩灯和LED屏。
“家家户户都住楼房、开小车,街道也干干净净的,住得舒心,出入再也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村民王大爷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此外,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上三道河村通过“清、拆、改、建、管”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我们还发动村民参与‘美丽庭院’评比,通过‘门前三包’制度,让环境维护成为村民自觉。”村党支部书记李强介绍。
如今的村庄,绿树掩映、庭院整洁,昔日的“脏乱差”变身“洁净美”。这几年,上三道河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示范村”“河北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崇礼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上三道河村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内核。
在村史馆内,老农具、旧照片讲述着村庄的变迁史。“咱村从穷山沟变成冬奥会‘后花园’,日子越过越好,但不能忘本啊!村史馆里那些老物件、老故事,让年轻人知道祖辈吃过多少苦,也让我们这些老人觉得一辈子的心血有了‘归宿’,这就是咱三道河人的 ‘精神老家’啊。”村民王大爷说。
村史馆不仅记录了上三道河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还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成为了村民了解家乡历史、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场所。此外,村里还经常开展主题宣讲、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文明新风吹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过去农闲时大家只能打麻将,现在跳舞、学手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村民刘大姐边说边展示她创作的冬奥主题剪纸作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北方地区多数农田进入冬季休眠状态,崇河农业产业园的温室暖棚却生机盎然,一朵朵菊花簇拥依偎,菊香弥漫。近年来,上三道河村立足区位优势,构建了从育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崇河农业通过建设高标准育种育苗基地、越冬草莓采摘基地、光伏食用菌基地、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六大产业基地,实现了人棚两不闲的四季种植。
其中采摘基地整合草莓、番茄等29个特色品种,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采摘,年产值突破330万元;育种育苗基地年育蔬菜苗260万株、花卉100万株,累计9年为农户免费提供菜花苗335万株;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年处理农产品500万公斤,每公斤增值0.4元,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田头到餐桌”的价值升级。
园区四季运营每年还可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在园区工作的村民说:“在这工作两年多了,离家也挺近的,一天也能收入100多块钱,工作也不累,也能照顾家里,特别方便”。
从“环境美”到“精神美”,从“输血”到“造血”,上三道河村让农民成为主角,让传统与现代交融,不断激活乡村一池春水。站在新起点,村党支部书记武强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发展壮大种植产业、做强农旅融合方面下功夫,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走稳共同富裕路。”
(通讯员 周大伟 侯逸飞)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