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蔚县 > 蔚县新闻

“古风·张垣传统村落行”系列报道之② 民俗古韵话“独门” ——寻访张家口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2022-03-03 09:37:5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讯:

  见识过六百多年“穿心堡”,我们此行的第二站将开启“独门堡”的寻访历程。 同时,这座“独门堡”又是蔚县古堡中有名的连环堡之一。

  何为“独门”?怎样“连环”?这种设计在蔚县众多的古堡里占有怎样的地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堡村落,历经风霜雨雪,保留着怎样的建筑风格? 沿袭了哪些古老的民俗活动?

  让我们一同走进———蔚县南留庄镇白后堡村。

  在蔚县,寻找古堡的最简易方法就是———先看堡墙,堡墙保存完好的,这个村的风貌基本不变。

  错落的影壁

  吃过了简易的午饭,下午一点钟,记者驱车来到南留庄镇白后堡村。村委会前的广场开阔整洁,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心高高飘扬。整排整排的新民居红瓦白墙、窗明几净,家家户户房顶上装着太阳能热水器,一片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很显然,这里是新村,那么古村落在哪里?

  村民广场东边的堡墙让记者找到了答案———古老的蔚州大地曾现“八百村庄、八百古堡”的壮观景象。这些古堡大多距今数百年。几百年前,一个村庄想要太平度日,首要的任务保证村子不被流兵匪患袭扰,这就需要垒起高大结实的堡墙。“砖包墙”这种高规格配置,小小的村堡很难做到,所以多半都是黄土夯成的土墙。历经七百年左右风霜雨雪后,这些干打垒的堡墙有些顶端已经残损,有些中间部分被破坏,但大部分基座仍在,远远看去,赋予现代村庄一种浓浓的穿越气息。

  白后堡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古村。村民广场的最东边就是白后堡的西堡墙,水泥公路顺着南堡墙通向了更远的村庄,也把古村和新村分隔开来。

  记者顺着西堡墙边的豁口走进古堡,水泥路的主街并排可以过两辆小汽车,通往各家的小巷基本都是红砖铺成的小路。民居有新有旧,以四合院的格局居多。走着走着,突然一面数米高的影壁墙出现在记者眼前,这让记者很是奇怪。因为影壁在古民居里最常见的样貌是正对大门,绕过影壁才能见到宅院的布局。可是这个古堡,记者已经走了百余米,堡内的建筑、街巷都看到了,怎么才看到影壁墙呢?这影壁是不是建错地方了?

  因为是午休时间,堡内的居民大多回家了。记者带着疑问继续在古堡内转悠。顺着影壁墙折而向南,道路又宽了一些,看得出来这里是村子最重要的一条街。直走一百多米后,又一面高大的影壁墙挡住了记者的视线,墙上挂着很多灯笼,还贴着福字,很是喜庆,看得出来这面影壁墙对村民是很重要的。可是怎么会有两面影壁呢?

  绕过影壁再向南走,高达十多米的堡门近在眼前,狭窄的券洞、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堡门上方还有门楼,这些古老的遗迹传递出了重要信号———这个门应该是白后堡村原始的是最重要的堡门。

  如果说,靠近南堡门的影壁肩负了挡住村内民居的功能,是村里重要的建筑,那么靠近“西堡门”的影壁干什么用呢?

  不知不觉,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陆续有村民出现在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见记者围着西影壁左看右看,主动上前告诉记者:“这影壁,明朝的,六百多年啦!”

  记者如获至宝,赶忙请教老人家:“村里为什么有两块影壁墙?而且西面的影壁墙为什么和西堡门呈垂直的,而不是常见的平行?”

  老人家的回答让记者大为震惊:“这个堡,只有一个南门,西面的那个,不是门。”

  “独门”巧“连环”

  “可是我刚刚确实是从西墙的门进的村啊。”记者仍然不解。

  老人家笑了笑:“这个堡是典型的‘独门堡’,几百年里都只有一个南门。东门和你进来的那个‘西豁子’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方便村里人种地扒开堡墙建的。两块影壁是错开的,并不对称,堡子里的房子都以这两块影壁为中心,南边呈‘王’字形,北边呈‘土’字形,再向北就是真武庙,没有北门。这样所有的民居就都被挡起来了,安全!”

  原来如此!记者恍然大悟。

  信步走出南门,堡门楼上雕刻的“永镇门”三个字依然清晰,堡门楼上建有观音庙和关帝庙,整体建筑高达12米,观音庙坐南朝北,关帝庙坐北朝南,墩台的中间为空心,这种建筑形制让记者想起了长城沿线上的墩台,比如现位于桥东区东榆林村的威远台,主体结构与之非常相似。可见当年的白后堡南堡门也肩负着本村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

  这与记者在南留庄镇水西堡村见到的 “穿心堡”结构大为不同,似乎白后堡村特别重视军事防御,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查阅资料,记者找到了答案。历史上的白后堡其实是白家庄连环堡之一。白家庄有6个堡,由南向北,白后堡是最后一个,但它始建的时间是最早的。远在一千年前左右的辽金时期,白家庄人在村北建起了第一座堡子,取名“白家庄后堡”,简称“白后堡”。金大定年间,村东诞生了第二座堡子,取名“白河东堡”,简称“白东堡”;元朝时,村南建起了第三座堡子,取名“白南场堡”;明成化年间,白南场堡的南面又建了两座堡子,分别简称“白宁堡”和“白南堡”;明正德年间,白家庄人在本村建堡,简称“白中堡”。

  这六座古堡虽大小不一、各有特色,但整体上呈连环状,将白家村这个“核心村庄”牢牢守住,军事价值和民居价值都很高。由此也可以推测,在古老的农耕时代,这种“战时为军、平时为民”的小村堡,不仅可以抵御外来流寇,还能安居乐业,是非常实用且有效的。

  尽管如此,千年时光里变化莫测,战乱等各种因素让这里的建筑有幸存也有损毁。居住的村民人口也经历了由少变多、由多变少等发展阶段。连环古堡里保存完好的所剩无几,白后堡也历经了数次改造、修缮。现在保存下来的白后堡村,南北长230米,东西宽230米,居民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目前仍保存有32座砖瓦结构的古宅,青砖灰瓦、古朴典雅。

  因为白后堡的村民主要是明英宗年间从山西搬迁过来、繁衍至今,所以奠定了该村特色鲜明的古韵民俗。

  民俗代代传

  在剪纸、柳编、绣花等众多民俗中,“拜灯仙”“逗火龙”是古堡内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数百年来,代代相传,护佑白后堡人平安喜乐。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为“拜灯仙”日。村里的老艺人们会提前将720个小灯盏在层层木架上摆出弥勒佛、天官、真武大帝三位仙人的图像和吉祥字样,夜幕降临便点灯祭拜,以此方式祈求各路神仙赐福保平安。

  “逗火龙”是白后堡村的又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里的“火龙”由村里的老艺人们纯手工制作,一条整龙全长12米左右,艺人们用竹条、 柳木扎成龙的头、身、尾。有了轮廓后,外面用传统的粗布和白麻纸裱糊,用白麻绳作龙须,用硬纸片作龙爪,分别附在龙身上。制作好龙的形后,艺人们用颜料在龙外部描绘图案。最后将蜡烛固定到龙身内部的多个位置。

  “逗火龙”,平年为14人,润年为15人。最为费力的是手举龙头和手举龙尾的人,因为龙头重约15公斤,龙头略为一动,龙尾就得转好几圈。“逗火龙”最大的奥妙就是无论整条火龙怎么翻转,里边的蜡烛灯头始终向上并且不灭,这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白后堡的“逗火龙”最好看是在晚上。夜空下,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围绕着一个红绣球不停地在空中飞舞、盘旋,给人美不胜收的视觉感。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是白后堡村“逗火龙”的日子。正月十五晚上,艺人们会举着“火龙”到南堡门楼上进行表演,由下向上看去,犹如一条真龙在空中飞舞,特别壮观。正月十六日晚上,“逗火龙”的艺人们要举着“火龙”到村南的池沿做龙饮水的表演,预示着龙壮全村旺。白后堡村的艺人们不仅在本村表演,还到邻村去“逗火龙”,在传播乡土文化中,书写着浓浓的乡情。

  2014年,白后堡村被列入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修缮后的白后堡村基本保持了历史的风貌,同时,因为堡内居住的村民仍有近千人,所以堡内硬化了街道、安装了路灯,家家户户都有上下水,大部分人家淘汰了旱厕,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堡外的新村里,文化广场、活动室一应俱全。和煦的春风里,古老的村庄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记者 王宸胤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