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涿鹿县

张家口涿鹿:六旬“泥猴子”守候千年古陶艺

2022-05-29 21:36:0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2022年5月29日,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古陶村”一角。


  根据地方志记载: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是在汉代因官方在这里组织烧陶而形成在村落,到金元时逐渐壮大,至明清两代达到极盛。当时家家制陶,陶窑超百座。现在的东窑沟村古建众多,充满明清遗风。因村里侯姓人始终占据多数,一直以来这里的制陶人被称为“泥猴子”。

  为保证和泥力道,让原料精细均匀,制陶艺人侯玉文在“踩泥”。


  和好的泥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加工,制陶艺人侯玉文在“醒泥”。


  制陶艺人侯玉文在“揉泥”,这会使原料更劲道。


  制陶艺人侯玉文在制作陶器白坯。


  制陶艺人侯玉文为一件陶器白坯安装供提拎的“双耳”。


  制陶艺人侯玉文为陶器白坯上釉。


  制陶艺人侯玉文检查刚刚出炉的陶器成色。


  制陶艺人侯玉文(右)为学员讲解陶器烧制技术。


  64岁的侯玉文,是东窑沟村最为有名的“泥猴子”。他从小耳濡目染,19岁开始随父亲正式干“泥巴”活,采料、制泥、制坯、晾晒、装烧……练就了全能好手艺。东窑沟制陶从古到今无文字记载,全靠一代代口口相传和揣摩传承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艺。侯玉文说:“从泥到陶有七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又分十多道小工序,任何一道偷懒都不行。” 东窑沟传统陶器为大小缸、大小盆、大小坛罐和碗盏,由单色釉到多色釉,一千余年延续不断。然而,随着金属、塑料制品的普及,陶器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土窑也被电炉代替。2019年,“东窑沟制陶技艺”被张家口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窑沟通过建陶艺学校、陶艺博物馆、古陶一条街等发展起民俗旅游。作为第八代传承人的侯玉文成为指导“专家”,并开始研发适用当今市场的陶艺产品。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土窑,用上方便洁净的电炉,但侯玉文每道工序仍沿用传统技艺,“用心”“用手”呵护好古陶艺这一历史活化石。

记者 梁涛通讯员 郭颖晖摄影报道

编辑:戴美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