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日,阳原县第三实验小学学生分批踏上了两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明根脉的研学之旅,在阳原县泥河湾研学基地与博创未来农耕研学基地,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
踏上泥河湾这片神奇的土地,学生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和“文明探索者”,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探秘“稀缺宝藏”, 亲眼见证人类起源的证据,民族自豪感与敬畏之心在心中升腾。巧手“创意融合”,将古老的文明元素融入手工创作,文化认同感在指尖的创造中悄然萌芽。实践“化石复刻”, 一丝不苟地进行化石复刻,科学求真的严谨态度在实践中得以培养。穿越“时空长廊”,借助可视化技术,直观感受生命演化的磅礴画卷,唯物史观与辩证思维得到生动启蒙。解码“地层奥秘”,学习规范记录地层信息,体验考古工作的艰辛与精确。
在博创未来农耕研学基地,他们脚踩泥土,手捧五谷,体验了一场充满汗水与芬芳的“劳动思政课”。解码“节气农谚”:聆听“24节气里的农事”智慧,了解“种子五谷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与自然规律的神奇,对粮食的来之不易有了切身体会。品味“匠心非遗”,亲手参与制作山药粉,从原料到成品,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那份对家乡风物的热爱、对传统技艺的敬意、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溢于言表。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透物见人”的考古逻辑,让孩子们理解了人类社会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多学科交叉的探究方法,点燃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文化遗产保护的严谨要求,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守护文明根脉的责任种子。在田野里,劳动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挥动农具的艰辛,让孩子们懂得了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节气智慧的学习,让他们理解了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非遗的创作与体验,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自觉。行走的课堂带来的思考与成长仍在延续,融合了“溯源”与“躬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劳动观念、文化自信的种子。(苏丽霞)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