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时代,地方戏曲如何走向广阔天地?阳原晋剧以跨省非遗展演45万人次的观演盛况作答。这既是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存样本,也是中华文化在时代激流中生生不息的缩影,为全国基层剧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突围路径。当《穆桂英大战弘州》的武戏程式惊艳西北,当《下河东》的梆子腔调与黄河涛声共鸣,我们顿悟:文化自信的底气,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耕耘与时代的创新表达。当县级剧团敢于在陕北大地“亮剑”,当地方戏曲勇于与时代同频共振,非遗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文化力量。
从泥河湾到陕北大地:
非遗跨省传播的“张家口样本”
2025年4月,阳原县青年晋剧院在陕西省榆林市完成了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出征。35场演出、45万人次观众、单日最高4场连演——这场以阳原晋剧为载体的非遗展演,在秦腔的主场陕西赢得满堂喝彩。当《下河东》《杨门女将》《血战金沙滩》《穆桂英大战弘州》《宫门挂袍》等近20部经典晋剧的梆子声回荡在榆林红云村的戏台上时,传播的正是新时代阳原晋剧文化自信的声音。
阳原晋剧的根,深扎于晋冀交界的沃土。自清末晋中梆子传入阳原,这片土地便以包容的胸襟将其与本土民俗、二人台的诙谐、阳歌的热烈相熔铸,形成道白通俗、唱腔高亢的独特风格。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阳原晋剧为何能站稳脚跟,创造现象级传播?
答案就在阳原县青年晋剧院70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此次跨省演出的成功,正是其以本土文化铸魂,以开放姿态突围的生动注脚,为全国非遗传承提供“张家口样本”。当县级剧团不再困于“等靠要”的思维定式,当地方剧种勇于在文化阵地亮相,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在文化自信中生生不息。
沉潜与创新:
泥土中的根系与时代下的绽放
在非遗传承的赛道上,阳原晋剧的突围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地方文化的自觉深耕与时代课题的艺术性转化。
阳原泥河湾遗址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百万年的文明积淀为阳原晋剧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母题。阳原县青年晋剧院深入采风,精心编创,大型传奇历史剧《泥河湾》用梆子腔演绎文明演进史诗,成功将地域符号转化为舞台上的精神图腾。这种历史叙事重构的创作思路,使阳原晋剧跳出了传统戏曲的窠臼大放异彩,在第七届河北省戏剧节上一举摘得十五个单项奖。
阳原县青年晋剧院还探索将时代命题进行戏剧化表达,深受赞誉的现代晋剧《初心映滩》便是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情书写。该剧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孙国亮为原型,塑造了勇于担当、甘愿奉献的党员干部形象,剧中“借钱垫资”等经典唱段以急促的梆子节奏表现主人公的焦灼,又以婉转的拖腔刻画其赤子之心,这种将时代叙事与传统程式有机嫁接的手法,让阳原晋剧成为记录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载体。
二十多年来,院团以“深挖一口井”的创作理念,复排了《杨门女将》《打金枝》《算粮登殿》《白蛇传》等36部优秀传统剧目,还重拳推出《老戏台》《冬奥情缘》《使命与荣光》《竹笛大师冯子存》等13部原创剧目,形成“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剧目矩阵,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回应时代命题,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不仅在业界树立起了声誉,更叩开了跨省展演的“大门”。院团演员以阳原的泥土味,唱出晋剧的新生命,稳稳地走向晋冀陕蒙等全国戏曲舞台。
开放突围:
合作、竞技与市场的三重奏
阳原晋剧的跨省成功,是“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协同成果。
从2016年起,阳原县青年晋剧院与山西省戏曲职业学校达成合作,每年新招的小演员被送到学校定向培养,稳步成长为传承发展阳原晋剧的栋梁。与此同时,阳原县青年晋剧院每年聘请山西晋剧院名师驻团指导,提升演员专业水准。
人才贮备与淬炼提升,使阳原县青年晋剧院具备了走出去的魄力,每年前往晋冀陕蒙等全国多地展演,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式与大院团同台竞技,在较量比拼中又互相学习舞美设计与团队管理。
面对数字化浪潮,院团与时俱进,构建“线下剧场+云端舞台”立体网络,先后组织文化扶贫专场演出150多场,平均每年送戏下乡400多场,覆盖阳原县14个乡镇,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百姓自己的剧院”。线下深耕的同时推进云端破圈,阳原县青年晋剧院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演活动,每年累计演出近百场,网友达数十万人次,阳原晋剧驰誉遐迩。
阳原晋剧从河北平原迈向陕北大地的文化远征,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刻实践。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的交响中,张家口有众多像阳原县青年晋剧院这样的文化坚守者,正以勇往直前的担当,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他们的实践,既是非遗传承的“张家口方案”,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记者 翟见英 摄影 崔占勇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