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向“绿”而行,是阳原县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阳原抢抓“首都两区”建设机遇,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提升传统产业含“绿”量,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在一片蓝天下·‘首都两区’建设全媒体采访行”活动采访团走进阳原县,“零距离”感受绿色产业发展在这里的脉动。
新型储能的大型“充电宝”您听说过吗?在阳原县经济开发区,记者见证了这款高科技“充电宝”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了新质生产力迸发出的蓬勃力量。
小内核大能量
小体积能迸发出怎样的大能量?
在位于阳原县经济开发区的海巢(阳原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中,一个个好似笔记本电脑大小的蓝色长方体看起来并不特别,实则它们却是低调的“实力派”。“磷酸铁锂的电芯是储能系统最核心的部件,现在有280Ah和314Ah两种规格,内存电量分别是0.9度和1度。别小瞧这0.1度电,背后可是技术上的不断革新。”公司副总经理蔡军介绍道。随后,他指向旁边一个“黑箱子”告诉记者:“这就是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在阳原落地后生产的核心产品——PACK电池包,里面有52个电芯,相当于有52度电的电量。”正是依托这一个个的电池包,产品可实现从50多度电到5000度电的生产跨越。
“储能电池就如同一个个移动‘充电宝’,将电存储在里面,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组装。需要时,它就是一个备用发电源,现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企业、商场、户储等多种场景的应急用电,是目前市场上绿电储能发展的新方向。”蔡军说,其实绿色能源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小电池大产能
眼前这些存储绿电的“迷你”电池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一个个问号在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工厂被悉数解开。
走进4000平方米的储能工厂生产车间,智能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工人们认真监控着电脑上的各种数据,每一道工序高效衔接。在生产线的第一个环节“电芯上料区”,只见一只机械手臂将一个个电芯抓取到线上的卡槽中,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测试区,一旦发现有异常便会及时处理,合格的电芯会进入下一道工序中,最终,经过贴胶、堆叠、挤压整形、极性检查等多道工序后,每13块电芯堆叠形成了电池包的初级形态,它有一个专业名称叫作“模组”。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生产的结束,加工完成的模组会被继续送往另一条生产线进行组装。同样,在这里会经过固定、安装、检查、气密、测试等10多道工序后,由4个模组、52个电芯组成的电池包才算合格下线。
记者看到,下线区整齐地摆放着700多个电池包,即将装车运走。“订单量非常大,已经排到了明年六七月。为了保证交付时间,最近工人们开始双班轮岗,加班加点保生产。”蔡军说,“等线上这批订单完工,我们会对生产线进行调试,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定制化,满足客户个性化使用需求。”据了解,从2023年7月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到今年4月第一批储能产品正式下线,目前,该项目年产能可达2GWh,产值可实现10亿元以上。
小切口大发展
新型储能“充电宝”真正实现了“阳原造”。这条路,实则是阳原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将生产出的“绿电”进行消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课题,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则给出了一条新的路径。正是基于该项目的创新优势,阳原县积极延链、补链,同步将“大唐建设阳原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引入经济开发区。该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则会为其提供配套支持,届时,储能电站将实现年均充电量17100万kWh,放电量15300万kWh。这不仅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项目在满足大唐新能源项目并入电网需配置储能装置的政策要求同时,还能有效解决周边新能源弃电问题,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新能源产业是阳原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经济开发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两个项目相继落户在这里,实现强强联手,对全县延长新能源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阳原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阳原县扎实推进“首都两区”建设,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利用优势资源,挖掘潜在资源,聚力外来资源,依托经济开发区这一承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上下游企业不断在这里汇聚,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区域集群效应日渐突显,先后引进了2GW异质结光伏组件生产、储能电池PACK生产、共享储能电站等上下游项目,构建了从研发到生产、从储能到应用的全方位、多层次新能源产业生态。(河山新闻记者 韩洁 摄影 武殿森 通讯员 田建辉 仝辉 杨永平)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