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塞北管理区,碧空如洗,云朵低垂,在北纬41度、海拔1400米的全球马铃薯黄金种植带上,万亩马铃薯田如碧浪翻涌,翠绿的薯叶在阳光下舒展,孕育着饱满的果实。这片曾以草原牧歌闻名的土地,如今因“全国生态马铃薯之都”的称号焕发出新的生机。近日,记者走进塞北管理区,实地探访当地龙头企业弘基农业,解码从一颗种子到一份订单的全产业链密码,感受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活力。
科技赋能种业 脱毒种薯筑根基
“这块地种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弘基1号’脱毒种薯。”弘基农业总经理李旭东蹲下身,轻轻拨开马铃薯叶片,露出茎基部细小的根系,“通过茎尖脱毒技术,我们解决了病毒累积导致的品种退化问题,产量比普通种薯提高30%以上。”他指尖轻触叶片,向记者展示智能监测设备的数据:“土壤湿度55%、叶面温度22℃,所有指标实时上传到农业物联网平台,一旦偏离标准值,系统会自动预警。”
作为塞北管理区马铃薯产业的核心引擎,弘基农业种业公司投建成现代化组培实验室,年生产脱毒原原种5000万珠。李旭东带记者走进恒温恒湿的组培车间,透明培养瓶中,嫩绿的马铃薯苗在营养液中舒展:“这些苗经过三次病毒检测后,才会进入网室隔离区扩繁,最终成为优质种薯。”
走出实验室,万亩种植基地一望无际。与传统农田不同,这里见不到裸露的土地——行间套种的豆类作物覆盖地表,田埂上点缀着紫色的苜蓿。“这是我们的‘立体生态种植法’,豆类固氮养地,苜蓿吸引害虫天敌,不用化肥农药也能保收成。”种植户老张蹲下身,拨开薯叶,一串串拳头大的马铃薯破土而出,表皮光滑洁净。
塞北管理区年均降水量420毫米、日照时数2800小时的气候条件,与马铃薯喜冷凉、耐干旱的特性完美契合。“这里夏季平均气温26℃,晚疫病几乎绝迹,农药使用量减少70%。”总经理李旭东指着远处的轮作田介绍,企业推行“马铃薯-燕麦-苜蓿”三年轮作制,既保持土壤肥力,又减少连作障碍。2015年,该模式获评“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2024年8月,塞北管理区被评为“中国生态马铃薯(土豆)之都”。
“我们的种子不追求‘洋气’,只认‘水土服’。”企业负责人王建军笑着说,如今这些“土生土长”的种子,已成为周边农户争相预订的“香饽饽”。
国际对标铸品牌 绿色认证拓市场
“这批货是给韩国集团定制的有机全粉。”李旭东指着码垛区的彩色包装箱说,“客户要求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我们通过调整种植配方实现了精准达标。”目前,弘基农业已取得欧盟有机认证、日本JAS认证等7项国际资质,产品出口至15个国家和地区。
在生产加工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马铃薯转化为雪白的全粉。李旭东拿起一包产品,包装上的GlOBAL GAP认证标志格外醒目:“从种子到食品,我们执行23道质量检测关卡。比如清洗环节,采用德国进口的干式清洗机,比传统水洗节水60%,还能避免微生物滋生。”他翻开公司参与制定的《马铃薯全粉行业标准》文件:“这些参数都是我们经过上千次实验确定的,比如全粉的淀粉粒径必须控制在50微米以下,才能保证冲调后口感细腻。”
公司从荷兰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马铃薯全粉加工生产线,年产全粉2万吨;拥有4座智能控制的马铃薯恒温恒湿保鲜库,仓储能力达12万吨,保鲜库采用美国技术,为马铃薯储藏、全粉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联动富民 乡村振兴添动能
“过去种马铃薯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弘基学技术,收入翻了两番。”种植户老张正在地里忙碌,他手机上的“弘基农业”APP显示着实时农事指导:“昨天系统提醒要控水,今天李总又来地里手把手教我们怎么识别晚疫病。”
公司通过“龙头企业+扶贫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集中流转土地7000多亩,采取“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基地就业”等模式,帮助农户获得多重收益,实现持续增收脱贫,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被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联合授予“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全国先进民营企业。
从组培实验室到国际货架,弘基农业用全产业链闭环书写着现代农业的传奇。在这片北纬41度的土地上,一粒马铃薯种子正生长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豆”,从一颗种子的孕育,到一条产业链的成熟,塞北管理区用生态优势点亮了“薯都”名片,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记者 宋锦丰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