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祥利
营商环境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事关民生福祉和发展大局。 按照市委、 市政府部署要求,桥东区以开展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交好本地发展优异答卷”大讨论为契机,创新思维, 转变理念, 积极打好 “三突出、三深化、三推行、三创新”组合拳,全方位护航企业发展, 打造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突出 “三个” 引领
以思想破冰实现行动突围
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更是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的 “显示器”。 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交好本地发展优异答卷” 大讨论, 解决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议题。 市委动员部署会后, 桥东区第一时间召开全区大会安排部署, 迅速在全区掀起讨论和行动热潮,着力突出 “三个引领”,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疫情要防住、 经济要稳定、 发展要安全” 部署要求, 深入学、 全面学, 学中干、 干中学, 深化学思践悟, 教育引导全区党员干部清醒认识 “交好本地发展优异答卷” 职责使命, 增强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 分层分级筹备召开“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交好本地发展优异答卷” 主题民主生活会,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内容,刀刃向内、检视问题、整改提升, 坚决破除推脱等靠、 盲目乐观、懒政怠政 “思想之冰”。二是突出作风引领。 严格执行市委、 市政府 “六个严禁、 六个整治、 六个调整” 措施。 对标 “审批最少、 流程最优、 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要求,区纪委监委牵头, 深入开展 “七看七查七改” 监督检查, 大力整治干扰影响发展 “顽疾”。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主城区电子屏公开 “亮身份、 亮职责、 亮作为、 亮承诺”, 自觉接受企业和群众监督。 坚持从机关考勤抓起, 深入开展“迟到早退不在状态” 纪律作风专项整治, 促进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三是突出制度引领。 区委书记、 区长领衔, 成立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周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制定 《桥东区营商环境实施细则》,细化出台简政放权、政务服务、 法治保障、 要素保障等四方面52条措施。建立问题、风险、措施、 责任 “四个清单”,逐一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 责任分解到股级干部, 一抓到底推动落实。 建立营商环境考评机制,定期对审批、 市场、 财政、 税务等职能部门开展评议,对存在 “扰企” “侵企”行为的部门,年终考核一票否决。
深化 “三大” 活动
以靠前服务助企纾困解难
政府是企业的 “娘家人”。面对疫情冲击, 我们必须与企业共克时艰, 用情用力培育好、 呵护好各类市场主体。 桥东区坚持变被动为主动, 变 “坐等” 为“上门”, 持续深化三个活动, 零距离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不遗余力助企纾困解难。 一是深化 “暖心惠企” 活动。 全区47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千余家企业结对帮扶, 每月至少与包联企业对接一次,为企业送政策包、 服务包。 区委、 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31名处级领导深入包联企业和项目一线走访调研, 突出解决企业享受政策难、 招引人才难、 信贷融资难、 市场推广难 “四难” 问题。 二是深化 “问需企业” 活动。 定期组织 “问计代表委员” 座谈会、 政企畅聊早餐会的同时, 连续召开三期扶持 “四上” 企业发展座谈会, 分批分类听取全区139家 “四上” 企业意见建议, 逐一了解、梳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困难。 对企业税费减免、 租金补贴等34条问题建议,第一时间报告市委、 市政府协调解决。对区级可自行解决的108条问题建议,逐条明确牵头处级领导和责任部门,“一企一策” “点对点”跟进,上门为企业服务解题。 三是深化 “亲商安商” 活动。 围绕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抽调统战部、工商联、财政局等部门力量,组建6个专项小组, 分行业分领域开展 “大走访大调研” 活动, 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强化企业服务保障。 创办 《桥东企业家专刊》,为企业互通信息、掌握政策、 推介产品搭建新平台, 打造 “服务企业、 优化环境、 助力发展” 靓丽名片。 目前第一季刊物已投放全区企事业单位及大型商超,引起社会良好反响。
推行 “三种” 模式
以流程再造促进效能提升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桥东区持续深化拓展“放管服” 成果, 按照行政审批权力 “能放尽放”、审批服务流程“能优则优”、行政审批效率“能快则快”的原则,全力推动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不断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效能。一是推行“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以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点,连通空港经济开发区、8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47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构建政务服务网络,形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积极向基层赋权,推动审批服务在一线办理,乡镇街道承接审批服务事项81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34项,让企业和群众“办成事、少跑路”。二是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直接取消审批事项3项,审批改为备案3项,实行告知承诺7项,优化审批服务22项。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提供“24小时不打烊”在线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实现一窗填报、同步办理,企业开办实现1日办结。三是推行“虚拟审批”。以空港经济开发区为试点,从项目立项到投产,制定流程图,建立项目卡,对于符合条件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推行“一个项目、一个包联领导、一套精准措施、一抓到底”保姆式服务,第一时间掌握项目推进情况,最大限度压缩项目审批时限,降低项目落地成本。
创新 “三项”机制
以要素保障助推企业发展
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是政府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桥东区坚持把“老百姓高兴不高兴,企业家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创新“三项”机制,进一步强化要素供给、优化服务保障、落实惠企政策,全力打造要素集聚磁场和投资兴业沃土。一是创新政策保障机制。聚焦发展氢能、城市、服务、临空“四大经济”,先后制定出台《支持氢能经济发展15条措施》《招商引资17条优惠政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项目招引落地。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筹建规模3000万以上风险补偿资金池,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政府采购项目实施中,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 优先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二是创新要素供应机制。紧盯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设计规划,建立区级项目规划库、部门项目规划分库,推动项目谋划建设与土地规划有效衔接。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和用地标准,结合“双违”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00多万平方米,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定期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协调金融机构,累计为886家企业融资贷款24.5亿元。建立企业和人才双项储备库,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三是创新表彰激励机制。综合考虑税收就业贡献率、行业排名等指标,每年对全区突出贡献企业及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今年克服区财政困难,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对全区2位杰出企业家、3位突出贡献企业家、25位行业领军企业家、50名优秀企业进行了表彰,让企业家“戴红花”“站C位” “当主角”,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作者系桥东区委书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