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怀安县

北黄家窑村:山村蝶变绽新颜

2024-11-05 10:32:08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站在宽敞的蔬菜种植大棚里四下望去,只见鲜红的西红柿点缀在层层翠绿的叶片之间,景象分外好看。

  “这是我们村主打的富硒西红柿,入口香甜,很受市场欢迎,现在都是收购商直接上门来收的,种植户收入比较可观。”在怀安县怀安城镇北黄家窑村的西红柿种植大棚里,说起村里出产的西红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刘恺军脸上满是自豪,他介绍说,类似这样的大棚,在村里还有100多座。近年来他们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助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提高。

  “我记得以前村里也发展过蔬菜大棚,但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亩产量,都没法跟现在比。这些年刘书记干得好,带领村子发展得好。”曾在1974年到1990年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建成边看边点头。

  离开大棚,一行人边走边聊。只见村庄道路宽敞整洁,两侧花木生机盎然,精致的文化墙将村庄装扮得格外靓丽。刘恺军告诉记者,这些年,北黄家窑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子这些年越变越好,这放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就说村里的这条主路,当年就是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张建成打开了话匣子,“我还记得那会儿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通电,当时村民反对意见很大,我和干部们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终于做通了工作,村里通上了电。通电那天,村里热闹得跟过年一样。通电后我们又购置了脱粒机,提高了生产效率,见到了实际的好处,大伙儿都说好。”

  张建成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集体收入,他和干部们四处联系,组织青壮年劳动力去宣化、张家口市区等地务工,成立马车队跑运输,拓宽增收渠道。“当时我们这里土地薄,存不住水,导致土地产量上不去,亩产只有100来斤,为了促增产,把兴修水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农田改造,1974年起开始,到1976年,已经可以人产千斤了。”

  “我们村能有这些发展成绩,是一任任班子党建引领、接续奋斗的成果,更离不开老书记打下的基础。”刘恺军接过话茬,“我是2015年上任的,那时我就琢磨,村里发展大棚种植有基础,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着力发展蔬菜种植,让百姓有钱花。钱袋子鼓起来,村里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2004年,北黄家窑村已开始发展蔬菜大棚,但因为销路不宽、规模不大等原因,设施蔬菜产业一直徘徊不前,村民收入也多年没有增长。2015年,正值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刘恺军认为这是发展设施蔬菜主导产业的大好机遇。发展蔬菜大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流转土地。为此,他深入各家各户做动员工作,有时甚至要工作到半夜三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就看干部户。在流转土地上,他拿表哥刘恺华第一个开刀。为此,他们红了脸,斗了嘴,吵了架,最终表哥刘恺华第一个在流转土地的协约上签了字。同时,刘恺军亲自跑到镇政府借款,及时补偿了村民的流转土地款。

  2019年,在刘恺军的多方跑动下,村委会利用东西部合作项目建起50个大棚,但又遇到无人租用的问题。作为全村当家人,他第一个“吃螃蟹”,自己第一个租了13个棚,并通过联系山东客商租了30个大棚,主要种植小西红柿。当年7月,正当他的大棚尖椒、圆白菜茁壮成长时,万没想到这个时候又有村民恳切地提出租用大棚,“当时我的心里非常矛盾,一边是即将到手的钞票,一边是充满渴望的眼神,后来经过思想斗争,我亲手拔掉了自己亲手栽种的青苗,那次一共赔掉5万多元,不过作为当家人,我无怨无悔。”刘恺军说。

  为了让村民们少些后顾之忧,刘恺军和村两委干部积极联系张家口、北京等地的客商和超市,进一步拓宽了销路,让大伙儿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20年又建起大棚50个,被村民全部租用,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集体经济。村里还建起了生物质加工车间,可以把附近村庄的秸秆、垃圾木材深加工,吸纳了农村劳动力,又净化了农村环境。

  “刘书记一心为村民着想,大家都看在眼里,直到现在村民们提起这件事,都还直伸大拇指。”张建成告诉记者,通过类似这样的一件件事情,竖起了村干部为民干事的形象,全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越来越强,说到这里,他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村里召集大伙儿开会,除了党员外没几个人参加,现在通知下午两点钟开会,有村民一点半就到会场了,大家把能参与村子事务当作了一种荣誉。”

  “这就是党建引领的力量,把全村的发展劲头儿充分凝聚起来,形成奔向好日子的强大动力。随着蔬菜大棚的效益越来越好,全村90%的农户被吸附在产业链上,村集体收入7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在16000元左右,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刘恺军说,下一步,他们打算发展高端订单农业,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让村民挣得越来越多,村子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美。

  【记者手记】

  村书记如何当好“领头雁”?结束了在北黄家窑的采访,我有了新的答案。

  不是因为当选了村书记,所以才需要比别人多做一些,而是因为时刻把村里人放在心里,所以才能比别人多想一些、多走一步。就如老书记张建成,虽然有着全村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和各种非议,依然顶着压力推进通电,最终电灯照亮了山村,也为村子带来了新的发展。又如新书记刘恺军,看准了发展设施蔬菜的广阔前景,所以敢于跟亲戚红脸、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勇于为了村民损失自己的利益。张建成和刘恺军的做法,不正印证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吗?

  采访中,无论是在大棚、广场,还是田间地头,看到新、老两位书记走来,村民们都会主动上前热情打招呼、拉家常,这样融洽的氛围,验证了新老两任村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郝大钊)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