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怀安县

百年“神仙洞”风俗民居图
——寻访怀安碹窑(上)

2022-03-31 11:05:4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L_1648611512180905983.jpg

  见过了晋味儿十足的蔚县古堡,赏过了慢时光里的古驿站,我们的下一站是张家口市怀安县。在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16个村子中,有4个来自怀安县,它们的共同点是———碹窑民居。

  碹窑,跨越了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从依山而建到择地而居;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巨变,从仅供居住到功能兼具,从未缺席每一代怀安人的生活;从朱家庄村到北庄堡村,呼吸了千百年时光的窑洞“神仙洞”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会呼吸的建筑”又将怎样融入时代大潮?

  我们的寻访之旅, 将从怀安县西沙城乡朱家庄村开始……

  阮家窑、刘家窑、马家窑、朱家窑……在怀安县273个行政村中,有43个村保留了这种 “XX窑”的称谓,即使称谓没有保留,窑洞,对怀安人来说仍是不一样的存在。

L_1648611512212128509.jpg

  老村·老宅·老时光

  “前方道路狭窄,考验车技的时候到了。”驱车前往怀安县西沙城乡朱家庄村,快到村口的时候,导航提示的语音让记者忍俊不禁。

  一小段狭窄的山路过后,朱家庄村到了。村子位于山谷里,顺山势而上的路两边都是窑洞。春节时很多人家贴的春联还都红得亮眼。天气渐渐回暖,不少村民去田间地头为春耕做准备,记者走了好几户,才发现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人。6孔窑洞外墙都抹了水泥,门和窗都是塑钢的,窑洞的屋顶加了彩钢,门口和窗下都用红砖做了加固。这些其实都不是碹窑原始版的样貌,但在村里已经很普及了。

  记者走进院子,这户人家的主人家是夫妻俩。坐在炕头,晒着春日里暖暖的阳光,夫妻俩热情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姓李,我们村,李和张都是大姓,听老人们讲,祖上就是这两个姓建起的村子。”村民老李此言不虚。据记载,怀安县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移民有两次,其中第二次是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为加强京城周边的军事防务和生产开发,从全国各地向怀安县移民,主要安置在洋河流域和洪塘两岸,也有部分安置在山区里。这当中就包括朱家庄村。当时张、李两家居住于此,渐渐繁衍成以张姓和李姓为主的 “朱家庄村”,至今已600余年。

  在朱家庄村,几乎很难见到平房,几乎是清一色的窑洞。曾有人统计,该村人口最多时近千人,全村有窑洞600间左右。近些年,村里人口老龄化,有的窑洞因为久无人住已经废弃,但还有很多窑洞仍在居住使用,这些窑洞的历史少的也有半个世纪,多的已经一百多年了。

  老李家的窑洞是他的父亲结婚后建起来的,他说:“我就出生在这间窑洞里,从小就在这炕上玩。一晃都快七十年了。十多年前,窑洞大修了一次,把木窗、木门都换成了塑钢的,村里美丽乡村工程给每家每户的窑洞顶加了彩钢,这样夏天就不怕下雨了,红砖窗台也是那时候加的,有了砖的支撑,整修后的棢子更结实了。这么一次大修,保守的说,三十年内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现在,年近七旬的老李和老伴身体都不如从前硬朗,孩子们早就在县城或市里安了家。早些年,老李也在市里主城区居住,岁数越大,越想念自己的老窑洞,于是狠狠心,把窑洞大修了一番,修整后的窑洞干净又暖和,就这么踏踏实实地住了下来。

  “我家的窑洞盖得早,宽3米、深6米、高4米多,不算大也不算小。你往村口那边走,一进村路北第一家,也姓李,他家的窑洞是全村最晚的也最大,到现在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工艺很原始。”在老李的介绍下,记者找到了这户人家。远远看去,他家的窑洞高度明显高出旁边的另一户人家半米左右,显得很有气势。

  院门没有上锁,记者敲门却无人应答。一位路过的老人家看了一眼,漫不经心地说:“家里没人,出去了。”

  “家里没人,院子都不上锁?”记者有些难以置信。

  “上啥锁,村里人世世代代住在这儿,路口都有摄像头,治安好得很。”老人家随口答道。

  记者尝试着走进院子,只见四孔大窑洞坐北朝南,老式的木质窗棂上,雕着各种象征吉瑞的花和动物,木质的窑洞门上一把小锁,可见民风之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抵如此。窑洞的外观还是用黄土和着柴草抹平而成,这其实是窑洞诞生之初的原始样貌。

L_1648611512258317995.jpg

  技术·智慧·老情怀

  人类的居住史要从 “穴居”说起:为了遮风挡雨,远古人类居住在山洞、巢穴等自然生成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干旱少雨的北方逐步出现了人工开凿的 “洞穴”,也就是依山而建、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开挖而成的窑洞。陕北的窑洞闻名于世,其实就是这种被怀安当地人称之为 “崖打窑”的窑洞。

  那么怀安的“碹窑”有何独特之处?两侧和后墙的高度为什么这么受村民重视呢?

  怀安碹窑的产生时间目前仍不可考,但根据顾家窑村和武玉寨村交界处的土碹窑洞庙———胡神庙的相关历史记载可知,早在北魏时期怀安碹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何为“碹”?指用砖、石等筑成弧形。所谓碹窑,是用晒干了的加过其它物质的泥土筑成弧形,再通过垒、建、盖而成,以拱建窑,碹而筑窑,其结构与赵州桥的拱形结构一样,是典型的黄土碹窑。

  碹窑文化的发起人徐正成曾在文章中精准总结怀安碹窑的独特之处———就地取材、择地而生、平地起窑。

  就地取材,顾名思义。怀安县正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接处,土质以黄土为主,有的地方深度达几十米。黄土质地均一、层理不显、具有一定的胶结力、不易崩塌,粘度高、直立性强,便于挖掘或制作土坯,为建筑碹窑提供了必要条件。因全部是生土建筑,即使废旧坍塌,也能回归自然,复土而耕,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绿色建筑”。

  如果说陕北的特色是 “窑洞”,那么怀安的特色更像是“窑屋”。在“窑洞”向“窑屋”的转变过程中,“择地而生”是碹窑先进性的典型特征。

  在地形上,怀安全县以浅山丘陵为主,可以傍山掘窑的地形并不多,更多的地方属于平坦开阔区,建筑集中居住的碹窑更为适宜,且居住者的随意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居住者可以根据地形选择能够使房屋充分面向阳光照射的方向,解决采光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扩大生活范围,解决了土地、用水等各种问题。这是充满智慧的怀安人在生存方式上演进提高的突破性进展,也是窑洞在民间工艺上的历史性转变。

  正是因为可以 “择地而生”,所以碹窑的建筑地点可以不再依靠山体,建筑规模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因为拱顶的弧形结构,碹窑的内部空间相对狭小,所以要想内部面积大一点,两侧和后墙的高度、后墙的厚度都要相应的增加不少,而这,对于技术和体力也是不小的的考验。村里老一辈会建碹窑的人都知道,谁家的后墙高,谁家的窑就大,这也是经济实力的象征。

  时至今日,年青一代更愿意居住现代建筑的房屋,但在朱家庄村,特别是很多老村民看来,世世代代居住的碹窑才是他们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无论沧海桑田怎样变换,碹窑永远是他们的根。

  这“根”究竟是怎样植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心里?平地怎样才能起窑?传统村落里,历经了千百年风雨的碹窑该怎样走进新时代?下期寻访,敬请期待。(记者 王宸胤 通讯员 高景山)

编辑:荆丽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