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赤城县样田乡下马山村一个家庭农场的暖棚里,一株株种苗绽绿吐翠、长势喜人。工人们拌基质、装盘点籽、覆盖苗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一批的育苗工作。
在一派忙碌的苗田地里,尤祥干得格外熟练。他是下马山村的一位村民,在这儿务工已经持续了3年。“平时修修棚,早晚管管棉被,忙的时候点籽、灌盘、推土、平地都能干。一年做六七个月,能挣2万来块钱。离家近有活儿干,工资按日结也不低,大伙儿都想过来。”他坦言,到这里务工的都是像他这样的当地或附近村民,农忙时能招到40余人。
农场负责人姚平说:“今年第一批订单幼苗农历年就开始培育了,已经销往到了北京。眼前这些是第二批,专门为北京大兴、廊坊固安的种植大棚培育的,周期大概三四十天。”他告诉记者,下马山基地一共是6个棚20亩地,总体能点7万多盘,种苗主要是散花(菜)、西兰花、大白菜、娃娃菜等,订单来自市里其他县区、北京、衡水等京津冀区域。如果按八九万盘来算,利润差不多在10万元。而等5月育苗期一过,棚里便会无缝衔接地种上架豆、甘蓝、圆生菜等蔬菜,让大棚高效利用起来。
作为赤城县的重点农业产业乡镇,近年来,样田乡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白河两岸1.4万亩土地全部流转,蔬菜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同时,该乡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生态农场等途径,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广升级有机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下马山村家庭农场的订单制合作模式正是该乡进一步做强蔬菜种植产业,积极探索的全新种植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避开市场供需风险,最大限度保证种植户经济利益,今年我们将在乡里全面推广。”样田乡党委书记李翔宇介绍,为了保障菜农的最大利益,同时拓宽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目前乡里已开始筹建“蔬菜协会”,借助这一平台平衡好供需两端需求,后续会开展化肥种子团购、争取企业大订单等工作,让菜农享受更多实惠和效益。记者 韩洁 通讯员 王怡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