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城县,每到春节等重要节日或是走亲访友,口感软嫩却又久炖而不散的“龙门所豆腐”都是不少人对当地特色“美食”的不二之选。凭借悠久的制作历史和独特的风味,据不完全统计,全镇进入冬季有较大豆腐加工坊约40家,豆腐成为龙门所镇撬动乡村振兴的明星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经济腾飞的“白色引擎”。
走进龙门所镇申沟新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进门的院墙上有一个弧形匾额,鎏金雕刻着“龙门所豆腐”大字,引人注目。车间内,工人们严格按照豆腐制作工序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这家名为郝家豆腐坊是镇内规模较大的一家工坊之一,其负责人是村内80后大学生老板王壮。2013年,他注册了“龙门所豆腐”商标,并累计投资320万元建设750平方米豆腐生产车间和冷库,成立“霞城申农(赤城县)农业有限公司”,采购先进生产加工设备,于2023年开始集中生产。在豆腐生产制作过程中,他们通过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磨浆、烧浆、点浆……每一道工序都沿袭古法制作,做到精益求精。同时,在成品加工上,王壮也不断探索创新,五香、香辣、原味等多口味的豆腐干、鲜豆腐、冻豆腐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郝家豆腐工坊年生产豆腐及豆腐干486吨,产值625万元,带动就业35人。
龙门所豆腐制作技艺由来已久。据传,明清时期豆腐已经成为当地驻军和百姓餐桌上重要的菜肴之一。清末、民国以后,龙门所制作豆腐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尤其是使用官井水制成的豆腐,色如青白玉,细嫩而鲜,绵软可口,置汤内久煮不碎,且煮、炸、煎、炒、拌、冻均可,成为远近闻名的“舌交上的名片”,诞生了马记、景记、郭记等一批招牌老店。其中,央视拍摄播放的《家乡的味道——龙门所豆腐》就采景于马记工坊。“每天早晨沽源县、崇礼县经销商会挨户收购豆腐,上午基本售罄,日销售量7000斤左右,交易额约2万元。”马记工坊老板简单算了一笔账,冬季是豆腐销售旺季,由于储存时间长,有的工坊一天最多生产15锅豆腐,按照一锅利润140元左右计算的话,日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
优良的水质加上传统手工艺,是龙门所豆腐滑嫩可口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龙门所镇的豆腐制作从家庭作坊式生产转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师傅们从业经验都在20年以上,保证了龙门所豆腐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生产效率实现大幅提升。
龙门所豆腐的声名鹊起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带动当地近200多人就业,并辐射带动县域内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发展。
“我们不仅要让龙门所豆腐成为美食,还要让它成为龙门所镇的文化符号。未来,我们将继续丰富产品种类,大包装变成小包装,初加工变成精加工,推广腐乳类产品和儿童喜爱的豆制品零食加工产品,而且我镇正在跟进直播项目,争取利用网络销售提升本地豆腐的知名度和销量。”龙门所镇党委书记武铎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大做强豆腐产业,让龙门所豆腐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记者手记】
俗话说,“人生三苦,打铁、乘船、磨豆腐”。如今,龙门所豆腐加工实现机械化操作,也不用走街串巷赚吆喝,村民通过豆腐产业腰包鼓了起来,真正实现了“累并快乐着”,也让整个乡镇焕发了生机。
产业兴旺,离不开“因地制宜”。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与禀赋,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和利用。豆腐虽小,却磨出了乡村的大未来,龙门所豆腐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让老技艺焕发了新活力。这背后,既有村民们对传统技艺的守护与创新,也有返乡创业者的智慧与坚持。每一滴豆浆,都凝聚着他们对品质的执着;每一笔订单,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期待。这,或许就是乡村产业振兴最动人的密码。记者 左文婷 通讯员 金建龙 王怡宁 梅立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