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赤城县

漫漫长夜,那时候的人们用它照明

2022-04-19 09:40:4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讯:孙登海是张家口赤城县的一名文史爱好者,他在县城开了一家古代文化、陨石文化观赏馆。 平时,他喜欢收集一些“老物件”,在这些“老物件”中有不少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具,最早为新石器时期的,最晚的在解放前后。 这些老灯具,看上去不起眼,却能在过去的某段岁月里为人们驱散黑暗,送去光明。 伴随着岁月流逝,这些灯具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只留下其中浓郁的历史气息。

      新石器晚期可移动玉质灯碗

001-004.jpg

  10多年前,孙登海上山挖野菜,在赤城镇孙家庄村南梁,离山水人家小区200米的地方有一大土丘,曾是古人祭天的祭坛,古人在春播秋收、狩猎成功时举行祭祀活动,摆上猪、羊等牺牲用品,孙登海曾在这里发现石铲、石斧等。

  大土丘被削去一部分, 形成1米高的崖头,在土中露出像石头一样的物品, 像是被打磨过,实际上是灯碗的碗底,碗底有些发黑。 孙登海用工具将灯碗抠出来,灯碗凹处灌满了土,他又找来一根榆木棍,将土抠出来,又到附近河中清洗。

  拿在手上, 孙登海从形状上判断是灯碗,因有灯柄,用食指和拇指就能拿起来,可移动。好像是玉质的,为地方玉,晚上他用强光手电照射,在另一侧可以看到灯光,灯碗玉质虽不像新疆和田玉那样通透,但可以透光。

  据孙登海讲,古人使用动物油脂,比如狍子、野猪等。没有棉线作灯捻,就用荨麻,荨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秋天荨麻长至1到2米高,将其砍倒, 放在水中浸泡10余天。 荨麻茎皮为纤维,可供纺织用,将荨麻放在石板上砸,提取出纤维物质,然后捻成线当作灯捻。 灯捻放在灯碗的不同地方,放在一个地方容易将灯碗烧坏。

  赤城县有不少红山文化遗址,孙登海判断这个灯碗是新石器晚期的。

  战国飞鸟陶灯

001-005.jpg

  这件“老物件”是孙登海从丰宁淘换来的, 战国飞鸟陶灯为陶质, 是一件可移动灯具,飞鸟的尾巴为灯柄,灯捻可在灯碗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移动。

  西汉女祁县遗址陶豆灯

001-006.jpg

  豆在古代为器皿,盘大的豆用作盛放食物,古人烧烤,将烤好的食物放在陶豆中,而盘小的用来作灯盏。

  孙登海有一件陶豆灯,他是从西汉女祁县遗址捡到的。西汉女祁县遗址在雕鹗镇小雕鹗村东边一个叫千家寨的地方,这里因居住的人多,所以起名千家寨。 遗址面积在10至20平方米,跨过一座山梁,因离河较近,崖头有2至3米, 土崖不断被河水冲垮,从塌陷的土层中孙登海还发现了汗血马头、麋鹿头骨等。

  从形状上看,西汉女祁县遗址陶豆灯有灯盘、灯柄和底座。 孙登海说,商周、两汉时期都在使用这种陶豆灯。

  宋代瓷灯碗

001-007.jpg

  据孙登海介绍,宋代瓷灯碗有槽,可放置灯捻,灯碗里面上釉,有灯柄,古人手持灯柄可将灯碗任意移动。

  辽代可移动铁质灯碗

001-003.jpg

  赤城县有不少辽金遗址, 以前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出土的骨器多,辽金时期农业得到发展,骨器少了。 田家窑镇有铁矿,铁矿遗址有好几处,辽金古人采矿、冶炼、铸造,生产兵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等,以物易物方式换取陶、玉、瓷等器物。

001-008.jpg

  孙登海从一位收古玩人的手里得到一件辽代可移动铁质灯碗和一件金代瓷质盘灯,他已收藏多年了。 木匠做活用水胶,就在铁质灯碗里熬水胶,孩子还把它当玩具。

  金代瓷质盘灯有三层,上边灯盘容量大,位置提高,光照得更远,增加了室内亮度,下边灯盘亦可点灯, 古人晚上在灯下可做针线活。 金代瓷质盘灯手柄上也有灯盘,其实也能点灯,但一般不用,中间的灯盘与手柄固定。铁质、瓷质等器物可当商品来买,不同阶层的古人根据经济能力购买不同的灯具。

  明朝瓷质盘龙灯

001-009.jpg

  明代瓷质盘龙灯上边是灯碗,灯碗上有豁口,放置灯捻,下边是底座,灯具上下有孔道,可以起到助燃作用, 灯盘烧热后,孔道还能起到降温作用。

  盘龙灯通高40厘米,有的底座上釉;有的底座没上釉,因在地上放着,不上釉不光滑,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放置得更加稳当。 灯具手柄上有盘龙,明朝在民间可以使用龙的图腾,但盘龙制作得比较粗糙。

  清晚期玻璃罩灯

001-002.jpg

  清朝晚期使用的罩灯, 做工十分精美。灯罩是玻璃的,厚度跟现在的玻璃差不多,但有韧性,不容易破碎。 玻璃灯罩下面的金属为铜质,由于时间久远,包浆看不出来了,难以分辨出来,但它是铜的,手感不重,有五福捧寿、万寿菊等图案,镂空制作。 玻璃灯罩下面有铅做的灯碗,灯捻从细的金属管中穿上来。

  清晚期玻璃罩灯是孙登海从镇宁堡乡一位古玩爱好者手上淘换过来的。

       解放前后带罩洋灯

001-010.jpg

  1974年,孙登海刚上班时, 还在使用这种洋灯, 勤快的人会把灯罩擦得特别亮。 以前洋灯都是进口的, 后来我们国家也能生产了,解放前后在农村大量使用。(记者 魏民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