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举行。本次竞赛为期一周,到14日结束。
本次竞赛围绕可持续发展、智慧互联、人居健康三大主题展开。共有来自10个国家29所建筑名校的15支队伍参赛,竞赛共产出15座设计精良、可再生能源为唯一使用能源、传播话题度广的零能耗建筑。
竞赛园区赛后将永久保留下来,将建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产学研合作基地”。
那么,在这15座参赛的零能耗建筑里,你更钟情哪一座呢?
NO1、光能 Y 竹宅
赛队名称:Y-Team
组成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托马斯杰斐逊大学
建筑特色:①建筑结构系统使用生物性的材料来提供长期的碳储存;②绿色环保的双层幕墙系统能够集成动态控制,双层表皮结构集动态温控、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于一体。
NO2、24•35 宅家
赛队名称:DUT and Associates
组成高校: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特色:①平疫结合可变空间;②可根据居住人数调整的户型;③光伏光热一体化。
NO3、模块化可持续魔盒
赛队名称:HIT+
组成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特色:①亚洲第一座预制化秸秆草砖建筑;②运用生物基建筑材料追求建筑建造阶段零碳排放。
NO4、极光之家
赛队名称:DTU-SUDA
组成高校:丹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
建筑特色:①光电光热一体板;②智能温控地暖;③混合现实辅助建造技术。
NO5、草原方舟
赛队名称:THU
组成高校:清华大学
建筑特色:①基于文化传承的草原共享体验计划;②基于斯特林发电机的光热、光电联产的能源梯级利用系统,多源多末端配合联动源梯级利用系统,实现 6 种供暖方式。
NO6、徽家
赛队名称:HUI
组成高校:合肥工业大学、里尔第一大学
建筑特色:①徽派传统建筑原型;②屋面全年最佳太阳能角度;③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
NO7、像素之家
赛队名称:SRF
组成高校:深圳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建筑特色:①采用“特朗博墙”作为被动节能;②热储技术的应用实现热能跨季节转化;③多样化光伏产品应用,实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多场景应用;④采用清除病毒功能的 P3 管空气处理系统。
NO8、归一居
赛队名称:CUMT&AGH&HSP
组成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克拉科夫 AGH科技大学
建筑特色:①晶硅 + 薄膜电池 + 光伏瓦;②太阳能集热器 + 地源热泵;③水循环处理及灌溉系统。
NO9、一生的健康生态住居
赛队名称:Tianjin U+
组成高校:天津大学、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特色:①被动+主动太阳能利用,多种光伏和小型;②风力发电一体化集成;③预制+定制模块化体系。
NO10、智屋
赛队名称:XJTU+
组成高校:西安交通大学
建筑特色:①针对张家口的新农村建设,设计了适应性的农村可变住宅;②采用氢·水协同的新结构分布式能源系统,冷热辐射吊顶,营造舒适室内环境。
NO11、斜屋
赛队名称:CCMH
组成高校:重庆大学
建筑特色:①居家办公二合一设计;②建筑光伏一体化,年发电量3万余度,远超零能耗建筑要求;③主动与被动式设计相结合。
NO12、韧性之光
赛队名称:BJTU+
组成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拉夫堡大学
建筑特色:①全铝结构超轻建筑,实现高效救援、智慧救助与管理;②由里而外的折叠设计,将模块空间压缩比例提升至 500%;③多能互补弹性功能:光伏为主要能源,水势能 + 化石能 + 生物能 + 风能互补。
NO13、阳光方舟 3.0
赛队名称:Solar Ark
组成高校:东南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福建省三明学院
建筑特色:①零碳+产能建筑(年发电量 5 万余度);②全球第一个应用平滑双曲面抛物面混凝土薄壳作为结构的建筑;③全生命周期 BIM 管理与碳排放优化技术。
NO14、希望的田野
赛队名称:Hope Land
组成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开姆尼茨工业大学
建筑特色:①结合乡村振兴,模块化装配和运输减少建造周期,使房子成为“迁徙旅馆;②运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和高效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解决中草药新型种植技术中高耗能、高排放问题。
NO15、栖居 3.0
赛队名称:Qiju 3.0
组成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建筑特色:①被动式与主动式结合;②空气源热泵作为暖通系统的冷热源,将空调制冷采暖辐射管、新风系统和生活热水;③一体化集成,实现冷热、新风和生活热水全联供。
策划:张子文
统筹:魏 洁
执行:阴 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