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宣化人形双耳壶:泥土中的远古密码与当代回响

2025-05-14 14:59:5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在宣化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高32厘米的泥质灰陶壶静立如谜。它口宽11.8厘米,腹宽15厘米,坐姿人形,双手抱于胸前,腹部鼓若孕妇,腰间双耳似在倾听远古的回声。这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形双耳壶,不仅是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粒明珠,更是一部刻录着宣化地域文明基因的立体诗篇。当现代目光穿透岁月的尘埃,这件文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串联起远古母系社会的信仰图腾、农耕文明的生存哲学与当代文化寻根的精神共鸣。 

  人形双耳壶的造型堪称原始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以人体为蓝本,头顶开口的设计突破了实用器物的功能边界,五官轮廓清晰可辨,眼窝凹陷处仿佛凝视着星辰的轨迹,双手交叠于胸前,形成神圣的环抱姿态,鼓起的腹部仿佛“生命之舱”,从中不难读出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这种将人体与容器融为一体的创作思维,揭示出新石器时代先民“天人共生”的宇宙观——壶既是盛水的实用器,更是孕育生命的象征载体。考古学者推测,这件陶壶或曾置于氏族祭坛,盛放象征生命之水的液体,成为连接天地的礼器。

  这件人形双耳壶距今约四千到五千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但部落依然是以母系为主组成的家庭氏族,先民以孕妇的形象制作陶壶造型,表达心中对家族繁衍壮大、延续后代的期盼。壶身泥质灰陶的烧制技术,既继承了中原地区的制陶传统,又融入了北方草原的粗犷审美。 

  在宣化这片自古北扼大漠、南屏中原的土地上,出土的多处新石器遗址印证了壶中映射的生存图景:磨制石器与纺轮诉说着农耕与纺织的技艺觉醒,陶器残片上的绳纹、划痕则如指纹般镌刻着早期文明的肌理。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窑到21世纪的博物馆,人形双耳壶见证了宣化从原始聚落到军事重镇、再至文化名城的蜕变。当我们在展厅凝视这件文物,实则是在与五千年前的匠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用泥土塑形生命,我们用科技解码文明;他们以壶盛放族群繁衍的希望,我们以文化传承重构身份认同。

  壶中盛载的不仅是远古之水,更是一个民族对永恒的追问,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将历史供奉于神坛,而在于让古老基因在现代生活中持续裂变、生长。正如壶身鼓起的腹部,既是生命孕育的起点,也是文化再生之舱。

  (记者 翟见英)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