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传承华夏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释放更大潜能?张家口市深耕文化沃土,聚力守正创新,着力助推资源“动”起来,文化“活”起来,使其接通时代,焕发新光彩。
保护性发掘 倾听历史文明回响
2024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河北省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总计23个,其中张家口市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达9处,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这是我市积极落实考古勘探工作的生动见证。保护性发掘是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的第一步,近年来我市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2024年,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张家口开展桑干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专项考古调查,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6处;
今年开展的张家口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截至目前我市16个县级普查单元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1877处,其中调查新发现文物176处;
康保兴隆遗址、尚义四台遗址、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3年2月,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大遗址保护行动落地有声,泥河湾遗址群、元中都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先后建成了张北元中都、阳原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崇礼太子城遗址、涿鹿故城(黄帝城)址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
当省级考古人员和我市考古工作者勘探考察、挥动洛阳铲时,他们深刻感知到,眼前的文化遗址是传递历史回响的生态现场,向世人昭示着在层层累积的中华文明流程里,没有缺席的张家口是这般文化自信。
尚义四台遗址全景
品牌性论坛 广开交流合作之门
8月22日,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阳原县的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开幕,参加这场学术盛典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新发现、早期人类扩散和演化的环境影响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不断刷新对阳原泥河湾这一古人类文化遗产的学术认知,赋予“东方人类故乡”这一文化品牌新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我市成功打造了一系列辐射海内外的高端学术论坛,以探讨中华文明发源地为主题的涿鹿炎帝黄帝蚩尤历史文化论坛、涿鹿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作推进会、涿鹿黄帝文化保护传承合作恳谈会,以元中都遗址研究保护传承为主旨的中国古代建筑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致力于深入挖掘张库商道历史价值的“张库商道·清代民族交流”学术研讨会……一场场古今对话,一次次文明溯源,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屡屡齐聚张家口,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广泛交流,不断为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张家口故事传播至海内外,世界对张家口文化遗产的关注、研究热度方兴未艾,这为本地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提供了多向度的智慧性方案,同时也促成了合作落地。
在今年6月17日举行的涿鹿黄帝文化保护传承恳谈会上,涿鹿县人民政府与世界华人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三方签约了黄帝城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项基金项目,该项目主要用于涿鹿县及周边黄帝文化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展示设计以及打造优秀历史文化IP等。近年来,将置业目光投向张家口这片文化厚土,助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合作范例并不少见。张家口,正以文明之土广博的胸襟笑迎天下宾客,齐心共创共赢。
涿鹿炎帝黄帝蚩尤历史文化论坛
活态化利用 开辟多元创新之路
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要点何在?活态传承,融入当代。
万全右卫城,“迎恩门”城楼巍然耸立,登上城楼放眼远眺,一派盛世烟火。
原汁原味的古街上,流动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一秒沉浸的大剧《大道回响》正全情演出……一座古城持续走红,其顶流效应令业内称叹。
万全右卫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焕发时代魅力,得益于创新性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活体,在保持古城历史根脉、文化气韵的同时,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接通当代人的审美,万全右卫深谙其道,一举成为我市文化遗产创新性开发保护的生动案例。
而传承文明、塑造未来的新发展在张家口这片沃土上还在不断书写。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区项目建设正酣,未来长城沿线将构建起“长城文化+旅游+现代商业”的发展格局。以文物资源为依托深化文旅融合,一批特色文旅品牌和新业态崛起,泥河湾遗址、涿鹿故城(黄帝城)址、鸡鸣驿城、元中都遗址、大境门明长城、蔚县西古堡等一批文化遗产跻身旅游新热点,文化精品力作《泥河湾》《燕云行》《野狐岭》等文化IP持续赋能本地历史人文。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张家口大地上文物遗迹星罗棋布,文化遗产灿若星河,一幅古今辉映的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
万全右卫城
(记者 翟见英)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