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在地球上存在约有100万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中国也是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距今三四百年前,在亚欧大陆的版图上出现了一条蜿蜒于我国南方水乡、中部高原、北地塞外,连接蒙古、俄罗斯的漫长商路——“万里茶道”。这条闻名遐迩的“世纪动脉”从河北张家口经过,并以此为起点一路北上,世称“张库大道”。
正是因为有了张库大道,使张家口这个并不种植茶叶的北方城市,却和产自我国南方的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堡子里 武殿森 摄
行走在张库大道上的驼队(资料图片)
张库大道起点——大境门
历史上的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作为“万里茶道”在我国北部的重要一段,张库大道是“万里茶道”上民族间文化融合最为突出、茶路文物遗存最为丰富的路段之一。
19世纪中期,出福建运茶叶到张家口不止一条路线。大量的货物运到张家口后,转驼队继续北上,一路走军台30站转北行14站到库伦,距京4000余里;一路由库伦北行11站至恰克图,约有800余里,这就是张库大道。
“万里茶道”中转站
张家口地域文化如许多地方一样,都不是单纯的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但这里的文化融合却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这就是它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是燕赵文化与三晋文化的融合,是边塞文化与京都文化的融合,甚至还有中华文化与俄罗斯等外国文化的融合。这一切都归功于“万里茶道”的兴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具体而详尽地提及这样一条古商道:“从那里(通县)茶叶继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或口外),距离约252俄里,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茶叶从福建省运抵恰克图,根据不同情况需要2至3个月之久。大家知道,位于俄国边界上的恰克图和买卖城是茶叶商队贸易的中心。”这条商道向北延伸至俄国的恰克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圣彼得堡,并最终蔓延至整个欧洲大陆,向南经天津、上海、武汉,直至中国重要的产茶区福建武夷山,全长绵延万余里,因主营茶叶,被誉为“万里茶道”,是17世纪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以塞外名城张家口始,至蒙古重镇库伦终的张库大道,是这条“世纪动脉”中的重要一段。
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振瑛先生说,在“万里茶道”南段运输过程中,既有水运线路、也有陆运线路。河北省段茶道既与山西、内蒙古的陆运线路相衔接,也与天津、北京的水运线路相衔接,其运输方式包括传统陆运、水运及晚期机械动力运输,充分体现了“万里茶道”交通及运输的多样性。而作为“万里茶道”在北段的重要交通枢纽与物流枢纽,“万里茶道”到张家口完全进入陆路阶段,所有茶叶都要汇集于此,才能继续北上。资料记载,在当时,张库大道其实就是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大道,张库大道也因此得名“北方茶叶之路”。
张家口作为万里茶叶之路的物流枢纽和中转站,有大量晋商在这里生根发芽,有许多北京的商贾在这里大展身手,有数以万计的蒙古族兄弟来这里贸易互市,还有不少俄商在这里建货栈销货物,更有专营美日英德商务的洋行。这些商贾在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那里的生活习惯、文学艺术、美食名品,使张家口成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重要交融之地,造就了张家口独特的地域文化。
丰厚的文化遗珍
近年来,“万里茶道”先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十四五”专项规划,“一带一路”遗产保护规划。2019年,“万里茶道”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河北张家口5处文化遗产点初步纳入申遗规划。2021年底,“万里茶道”又被列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成了国家文化战略重要内容之一。2024年1月,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9省(区),共推荐申报文化遗产点45处。其中河北段的张家口堡、大境门、鸡鸣驿城、宣化古城、察哈尔都统署旧址等5处入选。
“历史上的‘万里茶道’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互相交往的大通道,张库大道不仅承担起了经济交往的责任,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刘振瑛说,张家口5处文化遗产点申遗,不仅表达了张家口的开放意识,也彰显了张家口的开放传统。
张家口堡“因武而成,因商而兴”,是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源地,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长城防线上的一个军事城堡。而后张库大道的兴盛使得它成为一个豪商巨贾、金融票号、商家店铺聚集之处。由军事城堡转为商业城镇,展现了“万里茶道”对沿线城镇功能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
此外,宣化古城也是在“万里茶道”的推动下,由军镇向商贸城镇成功转变的又一典型,古城内拱极楼上的碑文,至今还记载着当年往来俄罗斯的商人终年不断。凝视着宣化古城清远楼下青石板上的深深车辙,让人感受到一种源自历史深处的辽远和雄浑。
大境门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设施,也是张库大道的起点,还是北出长城,通往俄、蒙商道的重要地标。在茶叶运输和蒙汉互市中,大境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多元文化友好交流及万里茶道贸易在中国北方要塞的兴衰历程。
作为一条辐射性、带动性极强的商路,“万里茶道”还延伸和生发出许多功能性很强的配套设施。刘振瑛说:“鸡鸣驿城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驿城。当年,从北京出发的商队都要在这里进行休整。‘驿’本身就具有沟通、交流的功能,因此,这次申报也将鸡鸣驿城列入项目中。此外,察哈尔都统署是清政府对北部边疆和对蒙俄茶叶贸易的管理机构,任何商队、商人没有察哈尔都统署颁发的信票是不允许出关经商的。”
商道茶香飘万里
明代文学家穆文熙有诗一首记录当时的贸易情景:“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诗中“单于”指俺答汗,而“少小胡姬”就是他的夫人三娘子。三娘子一生力主和平互市,受到双方人民爱戴,至今大境门处还立有三娘子庙,以示纪念。
美国作家艾美霞在其《茶叶之路》一书中对明代张家口贸易情景是这样描述:“如果鸟瞰公元1578年时中国的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这一年有四万匹马穿过张家口的城市向南进入中国,同时还可以看到银两、谷物、布匹以及铁质容器以相反方向从中国向北流入大草原。”
在当时,商人们以张家口为起点,通过大境门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远销到蒙古、俄罗斯等国。而这条通商路线,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库大道”。因贸易商品中茶叶占比很大,这条路线也被称为“北方茶叶之路”。
据记载,当时张垣茶商的输出茶叶额,计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砖茶七千普特,(一普特:16.38公斤),白毫六千普特,这些是与俄商贸易的数量。嘉庆十五年(公元l810年)上述两类茶已达七万五千普特,几乎增加了六倍。加上对蒙古的贸易数额,张家口最多一年运出茶叶数量达五千万斤之巨。
因此,张家口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屯栈地。
据《清季外交史料》记载,当年张家口有西帮茶商百余家,其中以四大茶庄最为有名,为长裕川、长盛川、大玉川、大昌川,这“两大”“两长”就是山西祁县人的商号,所以称“祁县帮”。
这些张垣茶商年复一年地活动在这条漫漫茶道上,在发展我国经济贸易、沟通物资交流的同时,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交流,谱写出了一曲“商队茶”的历史赞歌。
“超越国界是万里茶叶之路成为沟通亚欧的必要前提,张库大道就是跨越国界的关键段落。”我市历史文化研究者韩祥瑞先生说,“如果没有张库大道这一关键段落,万里茶叶之路就不会成为跨越国界的国际贸易运销路线。”
张家口虽不产茶,喝茶的文化和氛围也不如南方那么浓厚,但纵使更迭变迁,这里的人们和茶的故事依旧每天都在继续着。茶是包容的,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无论在故乡,还是在远方。
千百年来,这片“东方树叶”几经传承、历练、蜕变,是中华文明的使者,见证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时光流逝,茶叶的生命力和丝绸之路一样绵绵不断,历久弥新。它不断焕发新生,在世界各地继续书写着它的传奇故事。
(记者 郝莹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