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张家口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

2024-05-23 09:35:1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陶宗冶 姚玉柱

  早在1982年秋,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观看了蔚县壶流河流域史前考古资料后,做出了“张家口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是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的论断。42年过去了,虽然今天张家口发现的史前遗址数量早已超过了当年,考古文化现象更加错综复杂,但我们重温苏先生的上述论断,依然感到先生的科学远见和对张家口史前文化定位的准确。

  红山文化“玉猪龙”(阳原姜家梁墓地出土)

  庙底沟文化彩陶盆(蔚县琵琶嘴遗址出土)

  目前张家口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近200余处。这批遗址早的可到距今10000年前,晚的大约距今4000年前后,前后跨越近6000年。以遗址年代为基点,由早到晚的分析每一阶段的考古文化内涵,我们大致可以对张家口史前史的发展做出如下分析:

  约10000至6000年前,继泥河湾人之后,一批传承着泥河湾人打制细小石器技术的人群,离开泥河湾盆地一路向北来到坝上尚义四台的水淖旁,他们在这里用筒形罐作为最原始的炊具,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小米和果实,并采用盖半地穴式房屋的方式模仿洞穴居室,创造出跨越旧石器走向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崭新文化——“四台文化”。不久,原生活在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卡棱加河口人追随猎物向南迁徙,来到内蒙古裕民、四麻沟和张家口康宝兴隆一带,和这里的原著民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又一支考古学文化——“裕民文化”,而四台发现的一件距今6000年左右的裕民文化大口圜底罐,是四台文化晚期裕民文化先民南下来到四台的见证。

  据古气候学研究,距今7000至6000年前,全国范围的气候温暖潮湿。良好的气候环境,发达的农业种植,促使中原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并出现人口外流扩张的现象。这时,原居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以红顶钵、盆形鼎为代表的后岗一期文化的先民为拓展生存空间,部分先民离开故土沿太行山东麓北上,其中一支走向辽西,进入红山文化的领地,融入于红山文化之中。而另一支,则沿洋河进入桑干河流域,在蔚县四十里坡一带安营扎寨,为原生活在这里的土著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种植、制陶和磨制石器的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洋河、桑干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和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距今6000至5500多年前,以折腹彩陶盆,小口尖底瓶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从原中心陕晋豫地区向四周迅速拓展。庙底沟文化的拓展,对6000年前中原与北方地区的史前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古发现,在张家口的庙底沟先民,是从陕晋豫地区出发,沿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的汾河河谷向北,顺太行山北麓沿桑干河河谷向东来到张家口的。他们有的在中途的汾河河谷驻足,有的来到桑干河蔚县琵琶嘴一带建立自己的家园;也有的继续北上,在赤城七里河附近与当地原著民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有庙底沟文化元素,又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新的考古学文化“七里河文化。”

  七里河文化最早是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赤城县博物馆2018年联合进行文物调查时,在赤城七里河遗址发现的,之后又陆陆续续发现几处同样文化的遗址。七里河文化彩陶盆、彩陶罐上绘制的变体鸟形纹有庙底沟文化的元素,但又与庙底沟文化鸟形纹不完全一致,是庙底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纹饰。与周邻地区相比,七里河和同时代内蒙古庙子沟文化、辽西红山文化的彩陶也有差别,比如,这里交错弧线勾连纹、波折纹、连续方框纹等彩陶纹饰极具个性,尤其是连缀三角形纹与菱形纹相结合菱形纹饰鲜见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所以从考古文化的角度分析,七里河和庙底沟文化、庙子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都有区别,是一支融合庙底沟文化元素的张家口本地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工作者曾在宣化“积石塚”下发现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猪龙”与七里河文化的陶片共存。据此,有专家推测,“宣化发现的“玉猪龙”是辽西地区红山先民西迁至燕山以南洋河、桑干河流域,与当地土著文化碰撞融合,并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它有力的说明,七里河文化存在时红山文化曾从辽西地区西进到张家口,并与本地的七里河文化相互融合,红山文化“积石冢”墓葬的礼制丧葬理念和文化信仰也同时被七里河文化的先民所接受。这是近年我国北方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对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5500年至5000年前,张家口居住的先民大多是使用大口双耳罐、小口双耳壶、折腹盆和高柄豆的雪山一期文化人群。雪山一期文化陶器大多红褐色,烧制火候不高,有的陶泥里有意添加云母颗粒,个别陶器表面还保留有彩陶,表现出独特的陶器制作工艺。发现的遗址显示,蔚县三关,阳原姜家梁,涿鹿煤沟梁,以及怀安、宣化、怀来、崇礼都有雪山一期文化的踪迹。其范围广布洋河和桑干河流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阳原姜家梁墓地,与雪山一期文化陶器共存的器物中也意外发现了一件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说明在雪山一期文化时期,红山文化在张家口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距今5000至4000年前后,一支来自山西晋中盆地以陶鬲和陶斝为代表的杏花文化沿汾河、桑干河、洋河水系由西向东进入张家口。文物调查证实,这支以鬲、斝、盆、罐、壶、瓮为组合的考古遗存在张家口分布广,文化堆积厚,它不仅很快取代了这里原有的雪山一期文化,而且毋庸置疑的成为这一时期张家口古文化的主角,形成了以蔚县筛子绫罗遗址为代表的冀西北龙山文化,其中罐、瓮等大型装载粮食的陶器出现,表明这时的农业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分析冀西北龙山文化的陶器元素,我们发现里面除了来自杏花文化外,还有少量的陶器保留了当地雪山一期文化的元素,表明杏花文化东进张家口时曾与原著民雪山一期文化有过一段文化融合的过程。另外,这时期个别陶器器形还具有山东龙山文化的特点,证明在冀西北龙山文化形成发展中,来自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也顺着永定河水系西进抵达这里,并与这里的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冀西北龙山文化。就目前所知,冀西北龙山文化在洋河、桑干河流域都有发现,在崇礼邓槽沟梁遗址甚至发现了这时期的石砌古城,它标志着张家口史前文明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历史巅峰。

  纵观张家口新石器时代上下6000年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这里的史前文化始终是多样的,它们既有受其他地区文化影响、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本土文化,如四台文化、七里河、雪山一期文化;也有迁徙到本地的外来文化,如裕民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冀西北龙山文化。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文化,我们都能在里面看到多元文化的踪迹。文化多元是张家口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迁徙,文化传播,文化融合的体现。

  近年来,张家口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张家口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满天星斗”的古文明格局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区。(本文作者陶宗冶系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市历史文化研究领导小组特聘专家;姚玉柱系市博物馆馆长)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