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叟痴迷家人忧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里,市民张女士与上初中的女儿相处得并不愉快。为缓解课业压力,张女士一家选择到北京来一场短途游。然而,她却发现女儿对观古迹、游公园并没有多少兴趣,反而成为“低头族”,问话爱搭不理,只顾埋头“刷”手机。为不破坏度假心情,张女士劝说她不要玩手游了,但女儿却反驳说只是在看短视频。
什么样的短视频能让女儿一起床就眼睛不离手机屏?充满疑惑的张女士一番了解下吃了一惊。原来,女儿所看的时长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动辄有上百集之多,叫“微短剧”。她口中津津乐道的复仇逆袭成首富、穿越古代当皇子、巧遇名师成神医等故事,在张女士看来就是些制作拙劣、内容浮夸且浪费青少年时间与精力的糟粕。而女儿看的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烂俗故事,更是让她担心女儿会出现“早恋”问题,进而影响学业。于是,母女俩频频出现“拿走手机就跳,一给手机就笑”的情况,让张女士颇感头疼。
因为微短剧里的有些剧情,抓住了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有很强的代入感,因此一些老年人也成为其忠实拥趸。
由于不能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王先生给老人买了一台智能手机,以便交流。不久前,王先生回家时发现母亲不再唠叨他,而是经常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不撒手,即便去厨房做饭,也把手机摆在一旁看。王先生关注后发现,母亲是在追一部微短剧,剧情是关于婆媳关系的,虽然剧情粗制滥造,但母亲却很痴迷,经常“刷”到深夜。从“闲不住”到“宅在家”,母亲这种转变让王先生感到很担忧。
有些内容低俗化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喜欢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和娱乐。每集几分钟的微短剧节奏紧凑、剧情推进快,整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让人们可以在生活的间隙中快速消遣。
而多样性是微短剧让人“上头”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青春校园到都市情感,从悬疑推理到历史传奇,各种类型应有尽有,能够与不同人群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无缝对接。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如今微短剧已成为文化产业带新的增长点。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超300亿元。
然而,就在微短剧风头正劲的同时,良莠不齐问题也凸显出来。记者浏览多部微短剧后发现,总裁、首富、大佬是微短剧中使用的高频词。这些挥金如土的人设脱离生活实际,违反现实逻辑,存在不良价值观导向,而且一些作品为博流量,充斥着夸张、套路、媚俗的剧情,甚至画面低俗,搞擦边,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也影响着社会风气。
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强调对网络视听平台和制作机构的政治引领,对微短剧内容的创作、生产、审核等前端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不久前,根据网友反映,因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涉及严重软色情等违规情况,火爆一时的微短剧《老师不要跑》被全网下线,为“狂飙”的微短剧行业踩了一脚“刹车”。
要流量更要质量
对于异军突起的微短剧行业,一些市民表达了看法。
在校大学生小王说,她经常付费充值追微短剧,尤其看到主角受委屈后快速反击时非常解气。但她自知,这种简单粗暴的编剧逻辑就像“白日做梦”,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幻觉。“而对于价值观和是非观正在塑造期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会受到影响。”
市民张先生说,相较于传统电视剧和电影,微短剧时长短,符合人们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娱乐新渠道。但爆火之下经不起细究。由于剧情缺乏逻辑、格调低下等问题,让一些微短剧“火”得快,“熄火”也快,确实值得深思。
更多市民表示,微短剧的兴起自有其道理,但“微”的只是体量,而非价值;“短”的只是时长,而非质地。如果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主导下,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必然会跌入一味迎合受众恶趣味的泥潭中。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打击力度,让违法违规者“出局”,净化行业生态环境,引导从业者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微短剧行业才能真正成为人们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网上精神食粮。
记者赵晓刚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