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文化聚焦 “文化厚重人文荟萃”2023年终盘点之人物②

2024-01-11 09:09:2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信”者有光

  编者按:没有信念,生活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信念的价值更为重要。无论是对当下生活中真善美的信念,还是对美好未来的信念,我们相信“我相信”本身就会给人力量。

  2023年,《长城》副刊记录了部分张垣大地上的鲜活人物,从他们身上读者感受到了信念并不独属于“成功者”,而是长存于每一个人心中。在这个舞台上,成功背后的“成长者”才是值得关注的,他们都以信念支撑自我的成长,一撇一捺地完成大写的“人”。

  高峰饰演过很多不同角色,他相信人心向善并会努力去塑造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形象;98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军人王振宽,他相信正义最终会赢得胜利;离土地最近的诗人毕俊厚,他相信有一天那些散发着珍珠光泽的文字会被看见;“故事大王”於全军,他相信梦想终会照进现实;青年作家李景泽,他相信思维和表达会在创作中成长;考古者成胜泉,他相信在坚定的信念里终将走近历史的真实……

  在抵达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前,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如植物般汲取着阳光雨露而生长,信念是生命的趋光本能:“信”者有光!

  最佳演员、革命军人、农民诗人、“故事大王”、青年作家、考古者……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精彩动人的分享都相继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故事诠释了:一句朴素的“我相信”,可以照亮远方的路。

  “八月”荣光

  关键词:最佳演员

  亮点回眸:2023年7月6日,第三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举行,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出品的电影《谷魂》主演高峰荣获“最佳男主角”。此前,在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上,高峰凭借剧中主人公赵二生(原型为赵治海)一角斩获“最佳男主角”奖,他饰演的“杂交谷子”专家形象深入人心,高峰也被张家口观众熟悉并喜爱。

  根据“杂交谷子”专家赵治海科研团队培育推广“张杂谷”先进事迹改编的人物传记电影《谷魂》,向观众讲述了一位农业科学家真实的奋斗历程和创新故事。高峰喜欢这个角色,在他心里,赵治海善良、睿智、朴实,对待科研有一种韧劲。高峰对赵治海的深层理解是“心里干净,心里安静”,希望自己全面而完美地刻画出赵治海的内心。

  现年63岁的赵治海是中国知名谷子研究专家,经过40余年研究,他培育出的“张杂谷”系列曾填补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业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称。影片《谷魂》真实再现了赵治海带领研究团队,创造“张杂谷”亩产811.9公斤的高产世界纪录,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又一重大贡献的辉煌历程。

  赵治海这个角色对高峰是一个挑战。面对镜头高峰坦言:“敬畏科学,敬重科学家,致敬赵治海老师,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去塑造一个又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抗美援朝

  亮点回眸:2023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3周年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数百万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畏强暴,勇敢斗争,王振宽也是其中的一员。1953年10月,我军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凯旋而归。鉴于王振宽每次战斗中的表现,他被授予了一次个人三等功。

  镜头下,98岁高龄的王振宽老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老人1945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平津战役中解放家乡张家口战役。然后一路南下,直接打到广东去,在广东又参加剿匪,后从广东剿匪现场,坐火车调到东北,参加抗美援朝。

  70多年过去了,王振宽已是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当他再次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时候,让人仍感到震撼。老人出生入死,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年轻小伙子,经历过那么多战斗,最后很幸运地活下来,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崛起。

  老人胸前一枚枚勋章,展示着老一辈军人那种“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风貌,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在我们后辈中传递,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他们曾经在战场上经历过各种苦难和危险,用生命和鲜血,最终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勋章里的和平有多珍贵;只有与死神抗争过的人,才懂得平安的生活有多幸福;只有采访过、聆听过、阅读过这些老军人和他们故事的人才明白:铭记,是对这些“最可爱的人”最好的致敬。

  “十月”收获

  关键词:诗歌之光

  亮点回眸:故乡,记忆,爱恋,镌刻在毕俊厚的心湖。毕俊厚用诗歌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生养他的这片土地。粗略算来,他与文学结缘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创作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而他却执着于文字与文学带来的无穷愉悦。

  “多少年来,诗歌没有给过我现实的物质的回馈,但是作为一个离土地最近的人,我享受创作带来的愉悦,这是最珍贵的。”生存与苦难,鲜花与掌声,泪水与喜悦是并存的,但这些都是创作的源泉和生命的本真。毕俊厚感谢生活赋予他诗歌的灵感,因为诗,他懂得,自己不是单一的个体,也不是孤独的人生,在他的身后,有一大群人在默默注视着他。他渐渐融入“张家口诗群”“河北后诗代”这些群体,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诚信,相互的鼓励和促进。

  今年58岁的毕俊厚,出生于尚义县甲石河乡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里。多年的农活劳作,他红褐色的脸庞上是深深的皱纹,骨节粗大的手掌上是粗硬的茧块,让人无法去想象,他是怎样在播撒完种子收割了庄稼之后,在吆喝着牛羊归圈之后,在安顿了妻子的唠叨安抚了孩子的啼哭之后,在经历了劳作的疲惫日常的困顿之后,是怎样在深深的夜里,铺开一张洁白的纸,写下那些散发着珍珠光泽的文字。

  在毕俊厚的衣兜里,经常揣着编辑部寄来样刊的各种牛皮纸信封。这些厚实、不易磨损的信封,像他的宝贝,更像他的孩子,上面记录着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像这样的信封,如今已有八九百张,高高摞着他的诗歌人生。

  关键词:故事大王

  亮点回眸:於全军创作的故事,2013年12月《血仍未冷》获中国文联颁发的民间文艺最高奖——第十一届民间文艺山花奖;2019年1月《特殊拍卖》获中国民协的故事类最高奖——2018年度好故事奖;2023年6月《范仲淹三策救杭州》获中国第六届“藕花洲杯”廉洁故事大赛三等奖……

  故事作家的本质是什么?“我是个单纯和热情的人,我想,是织梦者。生活中有太多不公平,有太多不如人意,那么编个故事,让坏人得惩罚,让好人得好报,这是我的梦想。”

  童年的於全军因病导致双耳失去听力,在此后的成长中,他凭着对故事创作的一腔热爱,走上了一条织梦者的路:“我是个单纯和热情的人,奋斗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努力为别人织梦,也为自己织梦,梦想终会照进现实。”创作之路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他为了找到一个故事点子,常常在院子里转圈;为查一个资料,跑到图书馆能泡一整天;为掌握人物的生存状态,找来相关电影一部接一部看……就是这个“轴”劲,他的故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各种刊物上,他写的院线电影《诡档案》已经开拍,以万全城六百年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万全右卫传奇》已经创作完成。

  他将各类文学体裁的手法融进故事中,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很难。各家刊物有各家的风格,这样坏了规矩,人家是否接受?是否能像以前每稿必中?於全军没想这么多,他称之为“试验性故事”。就这样,一篇篇“离经叛道”的故事出炉了。

  “新年”启航

  关键词:小说与剧本

  亮点回眸:2023年初,李景泽的小小说《开不了口》入选《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一书,讲述的是毕业季,班长与同班女生小琴行将分别,爱而不得的故事。小小说《开不了口》原载《张家口日报》,后被《小小说选刊》2022年6期转载,其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情节,以及蕴含热烈青春与离别忧伤的主旨,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李景泽出生于1990年,主要创作小说和剧本,是我市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他最早于2011年开始发表作品,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每年均有作品见刊。他早期小说、诗歌、散文等都写,在不断地写作尝试中,渐渐确立了小说的写作方向,之后攻读了编剧硕士,又开始写剧本。从此,小说和剧本就成了他的主要创作体裁。

  5年前,李景泽小说作品研讨会在我市举办,那时的李景泽28岁,如今白驹过隙,他已过而立之年。2023年初,他再次签约河北省作家协会,成为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

  作家的宿命是替所有人表达。他在创作中不断成长,有关思维和表达的成长也渐渐清晰。思维的成长是内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深邃,从单一到多元,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作家看待人和事、思考情与理的独特想法。

  关键词:泥河湾考古

  亮点回眸:泥河湾,一个在世界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界响当当的名字。泥河湾考古取得了一次次重大发现,阳原土生土长的考古专家成胜泉,42年来工作的全部都倾注在泥河湾考古事业上,这是一位考古者的俯身与仰望。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考古队还以他的名字把阳原的一处遗址命名为“成沟遗址”。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石器或者一件器物也能还原古人的精神世界,挖掘现场的每件器物都是古代文明的拼图。”在成胜泉看来,考古向深处研究,便是对社会运行规则的构建,“这才是考古的意义所在”。

  经常有人问成胜泉,考古苦不苦?在他看来这是个傻傻的问题。“人生在世不称意?谁又能为我们开释得更清楚。考古是一场修行。面对历史,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发明什么,只能在坚定的信念里,走近历史的真实。”

  小长梁是泥河湾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有确切年代的早期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东北亚北部确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为认识早期人类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2001年9月,这一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被国内外同行迅速接受,也被镌刻在新落成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参与小长梁遗址发掘时,成胜泉在日记中写道:“当你收获着一项项让人激动的发现,你的一生就和这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使你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记者 郝莹玉)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