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岭
什巴台原名什巴尔台,位于今天张北县小二台乡化稍营行政村以南。据史料记载“什巴尔台正处张(家口)多(伦)大道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往来,运输络绎不绝,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一条大街排列百十多户商家,街市两旁开有饭馆、车马店、木匠铺、铁匠炉、皮坊绳铺等,是重要的交通道口,为了通邮方便,张北第一个邮寄代办所便在这里建成。”
经考证,在17--20世纪至少三四百年的时间内,什巴台曾是张家口通往坝上草原的一处重要的坝上驿站,同时也逐步演变成一处商业贸易繁荣的坝上榷场。17世纪末,张库大道开通之际,清政府把什巴台设立为南起大境门、北通内蒙古白旗的东文书路的第一个重要台站。由于张多大道和东文书路都途经于此,加之从这里向西北20华里即是兴和城(张北),也有联通张库大道的路线可走,因此这里成为大境门以北的坝上第一交通枢纽。清末民初,从多伦经什巴台来张家口,或者从张家口经什巴台至多伦的客商行人络绎不绝,什巴台一度成为今天大境门以北、张北南境一带最繁华的一处榷场。在张北县移治以前,因为当时此地交通便利等原因,什巴台远比兴和城(张北)繁华重要得多,民间“先有什巴台,后有张北城”之说,可见一斑。1918年,县府移治,交通格局逐渐变迁,什巴台的重要地位迅速下降,但时至今日,当地百姓嘴边经常说的那句“什巴台自古侉子多”,仍然可以证明一百年前因此地商业繁华而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来此定居的史实。
最后,张北南临东口境门,位在孔道要冲,向为移民首选之地,商贾之业兴旺。张库大道张北县路段,是整条张库商路迢迢千里之间,人烟最稠密、草市榷场最集中、商品集散最繁忙的一个路段。这里南临张垣,北面广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从张家口通往草原各个角落的军台路线、文书路线、张库商路、张多商路,无一不经过张北县境。因此,除了张库大道的主干道行经本地以外,其它道路也都有分支与之连通。由此,张库大道张北路段,干道与其分支组成一个局部的商路网,由此便形成了张北境内多处商品集散的草市榷场。商业上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坝下移民来张北定居,诸如“永盛昌”、“满德堂”“三义成”这些惯用商号命名的村名、地名,足可证明当年许多因商而富的外来人,在此买房子置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的历史史实。张北地处坝上,自古苦寒之地,稼穑艰难,唯商贾之业,可通内外农牧有无,互补南北民生余缺。此处民风素来尚贾,自不为奇。
总之,张库大道张北境内百余华里之间的这段商路,草市榷场星罗棋布,富商大贾不乏其间,商路网络通达四方,为张库大道北向而去的千里之行、也为张库大道百年发展的一路高歌、更为张库大道对接亚欧的万里茶路,注入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张北,一处汇聚张库大道无限风采的次核心地区;张北,堪称张库大道的桥头之堡!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