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艺术的坚守 ——记《笛子人生·冯子存》与阳原县青年晋剧院

2024-01-09 09:10:4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日前,在2024年“冬游河北过大年暨幸福张家口红火过大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启动仪式上,由阳原县青年晋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晋剧《笛子人生·冯子存》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该剧是我市“十四五”期间重点文艺精品之一,该剧的推出,让观众看到了冯子存老先生一生对竹笛艺术的坚守,也让观众看到了基层院团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坚守与创新。

  冯子存,一位从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北派笛子代表人物。他的坚守,成就了竹笛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冯子存跌宕、传奇的一生,离不开时代和命运,更离不开他一生挚爱的“笛子”。

  早年间,背井离乡的冯子存,一边谋生做皮匠手艺活,一边向当地的民间艺人求艺。一次,一伙败兵赖皮闯入家门敲诈勒索,更欲强迫冯子存吹笛取乐,冯子存宁可将他挚爱的竹笛,一掰两半,也不愿迎合兵痞。竹笛的断裂,是与旧时代的决裂,更是与过往苦难的彻底割裂,而在冯子存心中,对竹笛的热爱之根,却越扎越深,竹笛艺术之路,也开始越走越宽广。

  之后,为了保全性命,不让竹笛受损,冯子存从皮匠铺被迫出逃。逃生路上漫天黄沙饥寒交迫,冯子存依然没有放弃对笛子的热爱。新中国成立后的张家口,冯子存被招收为察北文艺宣传队演奏员,冯子存与他的竹笛,迎来了新的篇章。

  从察北文工队到朝鲜战场,再到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从事竹笛教学,热爱竹笛的冯子存,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竹笛。在文工队,他用竹笛讴歌着新社会,用《喜相逢》表达着和自己一样劳苦大众们喜悦的心情;在朝鲜战场,他用竹笛送去了祖国的慰问,与战士们一起经受着炮火的洗礼;在中国音乐学院,他无私传授,桃李天下……

  创新、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潮流与趋势,《笛子人生·冯子存》在创新表达中,有着丰富的艺术融合。在这部晋剧大戏中,不仅能欣赏到竹笛大师冯子存的竹笛音乐,还能够欣赏到在这片土地上盛开的二人台“打坐腔”、“戳古董”等艺术之花,更有在朝鲜战场上良小楼先生表演的京韵大鼓片段。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全剧在艺术表达上,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上的创新表达,是价值导向的坚守。剧中的二人台片段,表达了人物苦中作乐的命运,与跌宕起伏的前途。开场欢快的“打坐腔”,舞台上信手拈来的桌椅板凳融入到伴奏中,表达了民间艺术在形成过程中与生活的休戚相关、密不可分,也与后续命运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巧又不突兀,使它们的融合有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阳原县青年晋剧院继承了冯子存坚守的品质,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开展文艺创作。2014年的新编现代晋剧《冯子存》参加第十届河北省戏剧节,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近十年之后,阳原县青年晋剧院又一次举全团之力,深入开掘,创排了《笛子人生·冯子存》,将这位出生于阳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竹笛大师的一生,用六幕横截面结构戏剧样式,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对于本土基层院团而言,这是难能的坚守,是可贵的品质,是值得褒奖与肯定的付出。

  (通讯员 韩超 本报记者 马国萍)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