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数字化让古老文物“活起来”

2023-11-09 09:15:4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不久前,老爸老妈去新疆旅游,路过甘肃敦煌,带着“来都来了,看不懂也去看看”的心态专程去景区参观了一番,没想到,二老大呼过瘾,说在那里看到了数字展,能还原一千多年前的藏经洞,不仅看懂了,还觉得很有意思。这个说法,和前些年别人告诉我的“敦煌洞窟里不能有灯,用手电筒照着看,看不清也看不懂”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疑问上网一查,才知道,大约在3年前,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合作成立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并启动“数字藏经洞”等第一批合作项目。实验室将结合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技术和腾讯互娱游戏技术,在线上构建一个全真数字藏经洞,“重现”当年藏经洞万卷藏书的景象。双方还在共同打造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这一虚拟人将成为“云游敦煌”小程序的首位数字讲解员,随时随地与线上游客互动,交流敦煌文化知识。

  《清明上河图3.0》数字展剧照

  不得不说,这是好方法。它一改敦煌遥远、深奥的“公众印象”,代之以亲切、生动,甚至还有几分可爱的新形象,让遥远的历史瞬间鲜活起来。也许我们依旧有很多知识理解不了,但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唐朝人是怎样生活的、唐朝的艺术是多么灿烂。”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与赋能,古老的敦煌壁画艺术珍品以千年前的原始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线上构建全真数字藏经洞、打造数字讲解员,是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又一次前沿尝试,也为未来各地继续探索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保成果全社会共享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其实这样的例子中还有很多,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清明上河图》,2021年,凤凰卫视曾主办过一场《清明上河图3.0》数字展,就是将图中的人物、场景,一比一还原为3.0版的数字动画,让游客穿越时空,如“一步入画”重返画作《清明上河图》诞生的繁华盛世,在数字化国宝级文物世界中沉浸式体验北宋繁华盛景,一日梦回汴梁城,在北宋人文雅韵中,唤醒文化的记忆。再如,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云游长城”微信小程序,让手机用户能在线“爬长城”和“修长城”。河北数字博物馆利用“云端”发布省内十余家博物馆的馆藏、对文物进行多角度高清展示、详解文物细节和历史、设置虚拟体验和互动,让游客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与文物实现“亲密接触”。这些符合时代需求、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数字文化传播创意作品,为文化遗产插上数字化翅膀,既能重现,又能沉浸式体验;既促进保护,又带动传承,数字技术堪称文化遗产的“活化剂”。

  毋庸置疑,数字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文化遗产保护的面貌。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技术“碰撞”所打造出的跨时空“任意门”,让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首先,数字化扫描和存储为文化遗产留存下“永不消逝”的宝贵资料,有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和传承。其次,数字化拓展了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传播和科普功能。再次,数字化对开发文创产品和文化产业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在国家层面,从2020年“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到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再到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印发,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逐年凸显。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数字化支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数字技术,文化遗产能够跨时空“永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价值。我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华夏灿烂的文明,通过与它们的“对话”,我们得以抚摸历史,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背后体现的民族精神。张家口也有灿烂的万年文明史,期待“数字化”早日运用到张家口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上的张家口”。

  (王宸胤)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