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祥瑞
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盛衰的转折点。对其如何评价,在当时亦有着很大分歧。“土木之变”后,明廷先后在北京智化寺建筑的旌忠祠与在张家口怀来土木堡建筑的显忠祠,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
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位于“土木之变”发生地的显忠祠,是明代宗朱祁钰为殉难的66位大臣,其中包括文臣47人、武将18人、宦官1人,和数十万阵亡的士兵修建的祠堂,祭祀人是明代宗朱祁钰。后来明英宗于景泰八年(1457年)复辟归朝,杀死了上一朝的忠臣于谦,显忠祠遭受到冷遇。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为被明英宗错误杀害的于谦平反昭雪,命重修土木显忠祠。祠成之时,明宪宗亲撰碑文,题写显忠祠匾。由此可以看出土木显忠祠的建立,成为了国家祭祀的一部分,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如今,仍有许多人不断到土木堡追思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缅怀为国捐躯的文臣武将。可以说显忠祠所表达的忠,是君国一体的忠——既有对皇帝的忠,也有对国家的忠,是符合当时社会普遍认知水平的。因其中具有忠于国家的内涵,所以在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存在着经久不衰的教意。
而建于北京智化寺内的旌忠祠,有着另外一番经历。智化寺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王振在世时主持建造的,明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寺”。六年后,发生了“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掳去,王振死于乱军之中,其余党被清算。
从中可以看出,土木显忠祠中祭祀的一应英烈,大都是王振的对立面;明英宗复辟后,下令恢复王振的官职和名誉,并隆重以木雕王振原身形象,招魂安葬;还开历史先河,在智化寺北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从此王振像下香火缭绕,供品不断……
历史走过300余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进京,路过北京禄米仓,进而观览智化寺古迹,至后院旌忠祠,赫然见仰首高坐的王振雕像,且仍然受着供奉。沈廷芳深知王振为“土木之变”的祸首,于是列数其罪状,上奏清廷。提议拆毁王振像,推倒祭文碑。乾隆准奏,旌忠寺随被弃毁(碑当时并未毁掉,只是推倒埋于地下,这是后话)。旌忠祠所谓的“忠”,是王振对明英宗个人的忠;只有明英宗认为王振无比忠心,而其中全无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它的弃毁,只能说是太迟了。
时光悠悠,2000年,我参观北京的智化寺,没有看到被毁的旌忠祠,看到了明英宗赐王振的皇明恩典碑文:“车驾北征……将臣失律,并以陷没,即引刀自刎。迨今皇上复登大宝,录旧劳,昭旷典,以笃君臣之义,以励侍从之节,即诏招灵祭葬,蟒衣玉带,致赙建祠,撰碑颁敕,以旌忠义,尚全始终。”
可见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到他复辟重登皇位后,依然对王振的“忠心”赞赏有加,这就是旌忠祠建造之因。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