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宣化古城古今辉映入画来

2023-09-18 08:42:1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万年水,千年城。绵延不断、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见证着历史兴衰更迭。一座古城总是在古老的历史辉煌中扑面而来,挥之不去,触之即飞。

  潺潺的洋河水一路滔滔,自西向东流入宣化盆地,绵延30多公里。她滋养着一方百姓,也见证了宣化这座千年古城的荣耀与辉煌。

    登“古城门”,体味历史沧桑

  纵观宣化古城的历史,无论是秦汉时期所属的上谷郡,还是唐天宝年间所建的雄武军城;无论是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之一的武州,还是明代屏翰北疆的长城“九镇之首”、清代全国72府中的“京西第一府”,在历史各个时期,宣化都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迄今,在宣化古城所发现、挖掘的遗址、古墓、文物中,战国、辽代、明清时期的历史遗存相对较多。与北京、西安、南京等知名的古城类似,明清两代的城垣遗址,让宣化古城的文化底蕴更显得辉煌而厚重。

  从中心城区的张家口堡出发,沿“张宣大道”行驶30公里,过柳川河桥,就到达宣化古城城垣西门口——大新门。站在城楼上远眺,北靠泰顶山、南临洋河水的宣化古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阴山山脉东段的山间盆地之中。

  宣化古城始建于唐代晚期,扩建于明初期,建城史近1300年。在明代,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与万里长城的关系紧密。

  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稳,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子孙派遣到边疆进行戍守,拱卫中原。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在元朝宣德府旧城的基础上,按王城的规格进行“升级改造”,宣化便形成了边长6里13步、周长24里多、有7座城门的大城。修建后的宣化城“雄阔甲于他郡”,不但在北边诸镇中首屈一指,是当时大同城的4倍,即便是在全国的城池规模中也数一数二,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西安城和晋阳古城。

  昌平门位于宣化古城的最南端,俗称南门楼的拱极楼,屹立在昌平门之上,是7座城门楼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在明代,拱极楼称著耕楼,清同治年间改称拱极楼,意为拱卫神京、保卫北方边境、阻挡外来侵略之意。

  登上昌平门向南望去,壮美有序、庄重大气的宣化古城美景尽收眼底。明代,在南门昌平、西门泰新、东门定安、北门广灵四门外曾筑起瓮城,瓮城外加筑月城,但只有昌平门筑有关城,是七座城门中形制最高,防御力最强的一座。如今,瓮城、月城、关城都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访“中轴线”,探寻历史文脉

  说起“中轴线”,首先想到的是首都北京。北京的“中轴线”纵贯南北,挑起厚重的历史与无限的未来。在宣化,也有一条城市轴线,历经600余年的规划、建设、改造,串联起历史文脉,展示出古城的气魄和底蕴,成为宣化古城的“灵魂和脊梁”。

  明代修建宣府城,在老城基础上由东向西展筑,故宣化古城中心的街道不是其“中轴线”,而是其东侧的南北大道。这条“偏东”的城市“中轴线”,以南起拱极楼、北至清远楼这一段最为繁华。

  从最南端的昌平门出发,沿着“中轴线”步行1公里,就到达古城的鼓楼和钟楼。具有报时功能的钟楼、鼓楼标定着古城的中心。

  鼓楼名为镇朔楼,得名于镇守宣府的总兵官所挂“镇朔将军”印。这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式瓦顶的木结构阁楼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室内殿堂宽敞,四周围有回廊。在镇朔楼北侧,悬挂着一块长6米、高2米的木匾。1745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御书“神京屏翰”,意喻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在镇朔楼北侧200米,是宣化古城的钟楼,名为清远楼。明代诗人毛鹏曾以“河流曲泻沧瀛鸟、山势还依钟鼓楼”来赞美清远楼的雄奇。清远楼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券洞内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

  清远楼远观楼体似三层,但实为二层。整楼皆用青瓦、木材建成,廊柱斗拱披红挂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清远楼多脊多角,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可与武汉黄鹤楼媲美,有“第二黄鹤楼”之称。进入清远楼内,一座高2.5米、口径1.7米的铜钟,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楼北的匾额“声通天籁”四字,形容出了钟声的辽远。

    游“南大街”,感受城市烟火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商街,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张家口的武城街……这些商街街景精致,店铺林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宣化,在拱极楼与镇朔楼之间的步行商业街——南大街,是古城最繁华的所在。

  自古以来,南大街因店铺众多、货品种类繁多、名号云集、买卖兴隆,在张宣地区很有名气。南大街见证了宣化城市发展的历史,这里不仅有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化,南大街也在不断改造升级,年轻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商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傍晚时分,南大街霓虹闪烁,人流如织。走在南大街上,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奇妙融合。鑫光大、劝业场、华泰商厦、世纪吉龙商城等商业综合体,与钟鼓楼交相辉映,形成了古今交融的城市之美。逛夜市、品美食、听街头音乐,感受古城的人间烟火气,是一种惬意,更是一种享受。

  随着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融碰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是恢复原貌,新旧融合,还是新旧分立并行发展?成为很多古城建设面临新问题。在“两路”采访团队到宣化采访之前,我们总感怀于宣化以西200公里外、同为明代镇城大同古城“一轴双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与成就。在采访结束后,我们发现,宣化古城建设中的古今交融,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宣化行政区划调整、区县合并以来,明确了“保护古城、疏解老城、建设新城”的城建思路,大力实施“东出、西联、北拓、南扩、中优”战略,加快构建“一河两翼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一幅古今交融、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宣化古城徐徐展开。

    宣化博物馆

    凝眸挽古韵

  宣化博物馆坐落于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延宣化城区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中心向西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步入这里,一处中西合璧呈“目”字型的“三进四合院”出现在眼前。前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院北面的正房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红檐下,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仿佛走进了旧时光。

  旧址始建于清末民初。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宣化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察哈尔省民主政府,这里成为民主政府的办公驻地。2009年,这里改建为宣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博物馆按照历史朝代沿革的顺序铺就开来,前四个展厅主题为“千年古城铸辉煌”,通过240多件套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纪实图片及相关文献陈列展示,系统地展示宣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

  跨过高高的门槛,宣化明清时期的城郭沙盘映入眼帘。四四方方,可清晰看到明代被称为宣府城的“一关七门”豪景,俨然缩小版的明北京城。与我们一同前来的专家,指向了城郭正中心一座黄色屋顶的府宅,“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16岁时就藩修建宣府,这是他当时的府邸,就在现在的皇城桥附近。”

  脚步再移动,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安氏鸵鸟蛋化石、野牛角化石,以及体现宣化先民智慧勤劳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搓盘、石搓棒、陶纺轮、石耜等有序陈列。

  展厅中央是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战国青铜提梁壶。铜壶两侧装饰有铺首衔环,旁边放着一小杯绿色液体。出土时,壶口密封完好,壶内盛满液体,经中国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为战国酒,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从辽代壁画墓群中出土的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最为瞩目。辽墓中出土的黄釉瓷和白釉瓷、铜器、银器和梳妆用的骨梳、骨簪、铜镜等珍贵文物都在此展出。其中,三彩六出口折沿盆釉色饱满,器形完整,盆底为莲花纹饰,是唐三彩的制瓷技艺的延伸。模拟的契丹族与汉族夫妻合葬墓场景,按1:1的比例复原了不同民族的葬式合葬。

  金元时期的双鱼纹铜镜、钧窑瓷器,北宋时期的鎏金铜佛,明清时期的精美瓷器,明代武将穿过的锁子甲、磁炮、清官员使用的黄釉帽筒……每一件文物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馆内设置的地下玻璃廊道,展示了明清时期宣化从南门楼到钟鼓楼,最繁华的商业街景。数百张老照片,诉说着宣化的前世今生,“上谷郡”的来历、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神京屏翰”的意义、慈禧太后用餐的朝阳楼、京张铁路的历史资料等,如今都已成为润物无声的“历史教科书”。

  凝眸博物馆里的精美珍藏,一件件艺术珍品和丰富的历史遗存,穿越时空的阻隔,铭记着古城文明的璀璨文化,与历史展开对话,也指引着我们去追寻古今民族的信仰的意义……

    宣化辽墓壁画

    见证民族交流与融合

  

  宣化古城历史文化悠久,洋河孕育了这片土地,从秦上谷郡到清宣府,历朝历代都在这里留下过历史痕迹,唯独没有宋,这还要从燕云十六州说起。

  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建立了后晋王朝。借兵的代价就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宣化正是燕云十六州中的武州。

  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可能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大的遗憾,却也成就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融合,宣化辽代壁画墓群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实证。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宣化区河子西乡的下八里村,距离宣化古城4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辽墓暂未开放,想要来一次“城市考古”,不妨到宣化博物馆一探究竟。

  辽代壁画墓群共发掘了10余座主要以张世卿墓、张文藻墓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绘在墓室墙上的彩色壁画是宣化辽墓的精华,共有100多幅、400多平方米,有天文图、茶道图、散乐图、出行图、启门图、挑灯图、备经图、备宴图、对奕图、婴戏图、花鸟图等。其中,张世卿墓中的散乐图,11人组成乐队,1人手舞足蹈。这些人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脚蹬高筒靴,服装色彩各异。每人手中持一种乐器,有琵琶、大鼓、腰鼓、笙、笛、箫、拍板,场面极为壮观。

  张世卿墓室里共出现39个人物,女性大都身穿短襦、长裙,有的梳着契丹族的发式。男性面部表情庄重严肃,有汉人装束,有契丹人的装束,画中汉人与契丹人共同生活,其乐融融。仔细观察这些人物,从他们的神态、衣着、妆容,还能找到一些唐朝遗风,与宋朝境内的汉人穿着打扮有所不同。

  辽墓壁画以写实为主,可以看出,虽然“燕云十六州”事件距张世卿时已有百余年,但因为辽太宗实施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国两制”政策,汉人依旧保持汉人的生活习惯,过着农耕纺织的生活。

  壁画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天文星象图》,在墓顶中央有一个洞,这里曾悬有一枚铜镜,在洞周围画着莲花,莲花外绘有淡蓝色的苍穹。苍穹之上绘着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外又绘着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十二星座。这十二星座的标志,充满了东方地域特色,代表水瓶座的是平常人家里用的罐子;带边人马座的是一个穿着汉服的小人牵着一匹马;代表双子座的是两个小人并排而立。虽与西方的不同,但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各个星座。这种将西方的记星法与中国传统的记星法结合在一起,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足见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可惜的是,张世卿墓早期被盗过,盗洞正好在黄道十二宫中的金牛宫,所以墓室顶只能看到十一宫。

  除了壁画,辽墓还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在大辽归化州清河郡张文藻墓室的桌上,发现一个绿釉鸡腿瓶中盛满了橘红色的液体,考古现场专家,大胆尝了一下,有些涩涩的味道,与酒相似,专家猜测,应该是辽代时期的美酒。

  辽国时,宣化改名归化州,这里是辽代皇族与王公贵族往返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必经之路,成为沟通燕、云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最终促进了汉文化和契丹文化的相容相通。

  (记者 亢春宁 赵娜 臧波 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韩梅 摄影 和颖 通讯员 王玮 颜诚 李倩)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