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文化聚焦】兴教为本 薪火相承

2023-09-07 09:36:4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编者按:忆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李氏家族几代为师,培养后辈为国效力,捐赠房屋支援建设。“读书未敢忘忧国”,被誉为“塞外红梅”的李润娥烈士和她身边友人的革命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后辈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后辈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李润娥从进步青年到革命战士,历经坎坷矢志不渝,展示着老一辈军人那种“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风貌,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在我们后辈中传递,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他们曾经在战场上经历过各种苦难和危险,用生命和鲜血,最终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这一切,无不令人动容。

  李润娥和父母、弟弟(本文作者的父亲李润科)——这是烈士留存下的与家人的唯一照片(1 9 3 4年)

  关于“教师”,传统有三句话:好为人师、善为人师、乐为人师,这似乎是教师的三阶段,三境界。

  一年年,一代代,世代铸就了一种精神叫传承。“凡传世之志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家庭几代人致力于创办教育并且在实践中完成了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被誉为“塞外红梅”的李润娥烈士,是我的姑母,她是教育世家承上启下之人——塞外明珠,高原平湖;官厅水库,青蓝碧透。有诗赞叹“官厅水库鱼三尺,夹库湖山两岸青。”1915年11月22日,姑母李润娥就出生于美丽的官厅湖畔。

  家庭教育的传统深深影响了姑母李润娥,她自幼酷爱读书,立志科教报国。1931年,姑母李润娥考入察哈尔女子师范学校(现宣化第四中学)读书。时值“九一八”事变,姑母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她多次参加宣誓:“我们一定要雪耻,收复东三省。”李润娥逐步从一名书香门第的闺秀,转变为爱国的热血青年。

  李润娥向往着女师毕业后,到北平师范大学学习,一是从事教育秉承父业,继续作一名优秀教师;二是北平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革命激情感召着她。在察哈尔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时,有两名同学成为她最要好的朋友:郭明秋和高惠如。1934年秋,李润娥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告别家乡,与好友郭明秋、高惠如结伴来到北平,三人都如愿考上了北平的高中。

  然而,日寇铁蹄步步深入,华北危在旦夕!险恶的局势冲击着忧国忧民的北平各大、中学校青年学生的心灵,他们再也不能安心读书了,他们悲愤地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三姐妹,同众多的学子一样,本是追求“科教强国”,致力于发奋读书。但是一年后,她们三人都成为了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正如全根先同志在《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一文中谈到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有这样一群爱国女生,她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伟大重任。她们,便是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爱国同学们!”当局政府将在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此消息激怒了广大爱国学生,于是北平“学联”党团果断决定,就把抗日救国请愿的日期定在12月9日这一天!

  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李润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请愿队伍中。紧继1935年12月9日之后,12月16日很晚姑母回到家。后来才得知,那晚姑母李润娥是去参加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根据全根先同志在《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文章记载:“李润娥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的郭明秋,在回忆中曾提到李润娥参加了‘一二·一六’晚上召开的会议:在西单辟才胡同洋车厂里的一间小屋子里,就是在彭涛同志的家,我们开了一个会,参加者有彭涛、黄敬、姚克广(姚依林)、郭明秋、李润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一二九运动》记载:“彭涛、黄敬带来了市委的意见,与运动的组织者姚依林、郭明秋、高惠如、李润娥开了一夜的总结会。黄敬同志说,这一次群众运动已达到高峰,流了血,群众认清了当局不是跟我们站在一起的,必须把我们的工作转向深入,能不能找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将学生运动持久地坚持下去。”“一二·九”运动之后,姑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书未敢忘忧国”。

  全根先同志在《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一文中谈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中,师大女附中涌现出了刘志兰、浦安修、刘沙、郝诒纯、高惠如、李润娥等一大批爱国学生。像这样一个爱国学生群体,她们的奋斗经历和人生历程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

  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开赴晋东南,与太岳地区党组织一起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以太岳山和中条山为主要依托的革命根据地,急需要加强组织力量和战斗力量。遵照组织的指示,姑母李润娥离开了北平,日夜兼程来到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报到,之后按照组织安排,奔赴太岳地区任特派员。

  太岳地区遭受了日军无数次灭绝人性的大规模“扫荡”。李润娥和组织派来的其他成员及省牺盟会派来的抗日青年们,一起走区下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很快就打开了太岳地区的工作局面。在反扫荡斗争中,他们率领群众与日伪周旋,跋山涉水,昼夜奋战。太岳抗日根据地成为插进敌人腹中的一把利剑,成为抗日军队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1939年7月,日寇五万余人,对晋冀豫根据地实施第二次九路围攻。日寇第九混成旅团四面合围,妄图一举扑灭我太岳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八路军三八六旅和决死一纵队一、三总队边掩护纵直机关转移,边与日寇展开两天两夜的浴血奋战。激战中,决死队五百余名抗日将士壮烈殉国。仅沁源县就有3600多人被日军杀害,126000多间房屋被烧毁,有一个村子的200多人被日军用机枪直接扫射而死,可谓“一寸山河一片血”。

  姑母李润娥在激战中负伤,由于环境极其艰难,伤口迅速恶化,加之积劳成疾,不幸染上伤寒病。为了避开日寇的搜索,队伍紧急撤退时,将姑母李润娥临时隐蔽在一口菜窖中。数日之后来人营救时,发现她已经牺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姑母24岁的青春永远留在了三晋大地。由于当时战事紧张,掩埋人员失联,李润娥遗骨难寻。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及家人们多次前往山西辗转寻觅,始终未能查找到李润娥长眠之地和墓碑,姑母的牺牲,在我家几代人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思念。

  全根先同志在《当年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文章结尾部分特别提到:“1937年,李润娥遵照八路军太原办事处指示赴抗日前线,战斗在太岳地区,担任特派员,后在战斗中负伤,因疾病感染,为国捐躯,年仅24岁。”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休?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铭记历史,继承传统。姑母曾经读书的察哈尔省女子师范学校(现宣化第四中学),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举办讲座,宣讲李润娥及郭明秋、高惠如等革命前辈的故事。兴教为本,薪火相承。如今的师大女附中、宣化一中、宣化四中等成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熠熠生辉。2015年12月9日,是“一二·九”学生运动80周年纪念日,郭明秋阿姨的女儿林耿耿在北京纪念地,准时等候宣化一中“一二·九”冬令营师生的到来,共同追忆了80年前的难忘岁月,期间数次提到姑母李润娥牺牲后至今遗骨难寻,烈士弟弟李润科多次自费专程到太行太岳山区寻找,希望能在茫茫烈士墓中找到自己唯一的烈士姐姐的墓地或碑文,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弟弟同母亲一样,都是带着对姐姐、对女儿深深地思念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代的只能是无尽的思念。

  缅怀英烈,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作为后人,我们始终铭记宣扬烈士精神,侄儿李晓明退休后在宣化一中校史馆任馆长,布展了一系列抗日战争及“一二·九”前辈的事迹;利用几十年教学讲坛深入细致地讲解“一二·九”运动及精神,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相关文章和笔记。侄儿李晓奇在东大分校管理岗位上,依据所在单位——东北大学爆发于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坚持每年讲好三场东北大学的校史。

  侄女李晓微多年就尊崇姑母,盼望实现两代女兵的夙愿,能有机会为国为民沙场一战。1969年,她怀揣姑母照片,深夜踏上列车,向征兵部队倾诉衷肠,终于如愿以偿,在部队多次受到嘉奖。退伍后作为宣化一中校友,积极协助宣扬革命先辈革命烈士的精神。

  我们的父亲李润科,曾在姑母奔赴抗战前线时打算同往(当时他14岁未能如愿),但受姑母深深影响根植了强烈的爱国思想。1945年父亲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拒绝了外国的邀请,专门到了条件艰苦的八路军龙烟铁矿工作,张家口二次解放时一夜封城,与组织失去了联系,隐姓埋名,选择了姑母读书时曾经向往任教的宣化师范学校,并将生命终止在讲坛上。作为姑母的侄儿、侄女,为实现姑母遗愿,我们最终也都选择了人民教师的职业,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和平年代,有一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近郊修建官厅水库,国家按照规定给予补偿搬迁费用,我家在宣化区购置了一套四合院。那宽敞明亮的四合院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无限美好的时光。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分文不取把那套四合院捐献给了国家,我家三代七口人搬迁到了只有几十平米的两间小西房子里。

  奶奶一生九个儿女都夭折了,只留下了姑母和父亲两个孩子,不曾想,“一二·一六”游行后的那天晚上,竟成为奶奶与姑母母女间的最后一别。奶奶无数次回忆这一场面,老泪纵横。1969年,84岁的奶奶在弥留之际,不停地呼唤着:“润娥,润娥,回来……”现在回忆起来,最痛苦的场面莫过于看着亲人喊着自己疼爱的亲人的名字而离去。

  今天,父亲献出的宣化区四合院——几幢高楼拔地而起,造福了数百户人家,同时,在亲历这些事情之后,后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会主动地用先烈的精神激励自己,爬坡过坎,勇往直前。几十年来,姑母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后人,对她的追思与日俱增,用文字记录下感想,用行动寄托哀思。数十年来,我在插队、务工、高考、教学及管理的岗位上,不畏坎坷,勇于攀登,同时激励后代报效祖国。我的孩子清华大学毕业后多年钻研,学成报国,将大数据技术与气象专业结合起来,成为开发“MI C A P S4.0”领军人物——首席架构师。(见《人民日报》2016年6月8日《我国发布新一代气象信息处理系统》)现在,该项研究已在全国迅速推广,为我国的天气预报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兴教为本,薪火相传。今天,我们回顾当年投身“一二·九”运动的一代知识青年时,依然会引发深思:当年的学子们自觉选择了充满艰辛和危难的道路,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甚至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理想信念,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值得永远铭记;对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

  谨以此文缅怀我们亲爱的姑母李润娥,烈士千古,英名永驻!

  (本文主要参考书刊:《唤起全民族的抗战一二九人物记》)

  (李晓照)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