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聚落生息

2022-07-07 15:14:34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今天,精美的瓷器已经普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到罐缸瓶盆,小到杯盘碗碟,而你可曾想过,8000年前的新石器先民, 他们用什么做饭?用什么盛水?在瓷器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究竟是什么用具在支撑远古先民的日常?

  同样,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房子”,远在8000年前是什么样子的?远古先民怎样出入自己的“居所”?

  我们站在博物馆里,面对着各种石器、陶片甚至是瓦块,已经很难想象约1万年前的它们,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 发挥着怎么样重要的作用。 但就是这些陶片瓦块真实的记录下已经远去的先民曾怎样用心的生活, 怎样在土与火的交融中,庇护生命、繁衍生息。

  本期,我们走进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一起还原一幅原始却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图景……


A型素面筒形罐


附加堆纹筒形罐


  了解完居住在尚义四台一带的新石器先民吃什么,不知你的脑海里有没有勾勒出一幅远古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图景?他们收获了谷子和黍子后,用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加工成可以吃的“粮食”,然后呢?


  陶罐:土与火的交融

  在尚义四台遗址的抢救挖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些陶片,有红褐陶片,也有黑褐陶片,素面多、纹饰少,器型多为圆筒形。

  这些专业术语有没有难倒你?别着急,我们来“看图说话”。

  第一件,出土于房址1的A型素面筒形罐。通过照片,我们能够看到,它是一件黑褐圆筒形陶罐,口大底小。对比实物, 陶罐上部的口微微收敛,腹下部也向内收,底部是平底。它有多大呢?考古人员经过测量,它的口径为19.8厘米、底径8厘米、高29.5厘米。

  这里面的每一个信息都很重要。素面,是指器物表面没有花纹,而是用细泥抹平了内外表面;圆筒的造型决定了器物内部能多盛放东西;平底,既增大了受热面积,又便于放置; 通过数字我们还知道,这件器物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这意味着它在日常生活中很实用。那么,A型是怎么意思呢?

  A型与B型相对,因为遗址中还出土了和这件器型总体相近但略有不同的另一种黑褐陶罐,不同之处在于B型的底缘向外折收成平底,内底凸起,底径较A型又大了3厘米左右。

  既然有素面陶器,那么有没有带花纹的陶器呢? 还真有。我们一起来看第二件———附加堆纹筒形罐。 和A型B型形近之处,它也是口微敛,腹微鼓、内收,但不同之处,这件陶罐是红褐陶,在口部装饰了一圈附加堆纹,堆纹上戳压有连续的凹窝。这些纹饰在今天看来非常原始,却正是精美纹饰的“祖先”。从视觉上,我们会发现这件陶罐更“敦实”,数据测量,它的上口径为27.6厘米、残高36厘米,底部因为残缺没有数据,但明显看得出“底儿”更大了。

  看到这里,一个重要问题随之产生———它们是干嘛用的?这就和它们的材质有直接关系了。考古人员发现,房址内出土的陶器均为夹砂陶。夹砂陶的原料是没经过淘洗的黏土,掺入砂粒,虽杂质较多、质地粗糙,却耐高温、有韧性。再结合器型,考古人员分析,它们首先都是生活用具,功能上,它们集炊具、盛储、汲水等功能,可谓一器多用。

  至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房子里的先民们,将收获的谷子、黍子先放在大小石磨盘上,用石磨棒碾碎,然后用石铲将加工好的 “粮食”铲到“锅”(陶罐)里,再加入从淖、湖或者河里取回来的水,最后把“锅”架在火上,等待烹熟。一幅带着烟火气息的“先民煮饭图”就绘好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幅看似寻常的生活图景,它是远古人类从跟猿猴说再见的那天起,经过数百万年艰苦跋涉才拥有的“日常”。目前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类会用火。石器的进化、农业的出现、陶器的诞生,这些都推动着远古先民彻底告别茹毛饮血、踏上文明征程。

  2021年,记者曾有幸在尚义四台遗址的挖掘现场参观,这些器表凹凸不平、器壁薄厚不均的陶片或陶罐近在眼前,记者却不敢触碰分毫。因为它们的身上附着近8000年的风雨,虽然样貌原始,却具备足以划时代的力量。

  众所周知,China现为“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而陶瓷最初的称呼是“Chinaware”,直译:中国瓦。古时凡以土烧制成的陶土器皿,皆可称“瓦”。

  就是这些“瓦”,让我们看到了华夏文明一路走来的征途,而这当中,必有尚义四台之一份力。


  居所:生与死的庇护

  今天,如果有人问:1000年前的中国人住什么样的房子?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回答一二,因为已经有太多的古迹被作为旅游景区开放。但是如果问:约8000年前,生活在后来的华夏大地的“人”住什么样的房子?记者听过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省考古队领队赵战护在发掘现场


  2021年夏天,记者驱车前往尚义四台遗址,一路上都在猜想,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先民住的房子究竟什么样?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是茅草的还是泥土的?但是,当进入考古现场的那一刻, 记者才发现, 自己所有的猜想都是错的,真应了那句调侃的话———电视剧看多了吧?

  市考古所研究室主任魏惠平带记者进入其中一个探方,顺着探方台阶向下走,在低于地面1米多的平面上又出现了长方形的“坑”,“坑”里面有提取文物时保留的原址,像一个个小塔一样立在 “坑”里,尽管看不懂但是很有趣。

  “为什么要把一个大探方分成几个‘小坑’?”记者问。

  “因为一个‘小坑’就是一间房子的基址。”魏惠平老师回答说。

  想想也是,7000多年前的人怎么可能建得起长宽各达几十米的大房子?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先民们应该住在多大的房子里呢?

  2015年,在对尚义四台遗址做抢救性开古发掘时,共发现了4座房址, 因为临近冲沟,4座房址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考古报告的剖视图中,记者发现这4座房址,除了房址2形状基本规则之外,剩下的都不易窥探原貌。

  这是一个东西残长3.68米,南北宽3.52米,残深0.32米的房址,房址的东侧被冲沟破坏。房址的居住面是在原生土上所垫0.2米厚的灰土上形成。7000多年前的先民远不具备像后来人盖砖瓦房那样的能力,所以柱洞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一个房子的大小。在房址2内的居住面上分布有4个圆形柱洞,直径0.2-0.24米、深0.12-0.2米, 洞内含灰土,洞底未见石块及陶片。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约8000年前的这间房子应该是将4根较粗的树干分别插进提前挖好的柱洞内,然后再用泥土垒出墙面。在房址1内,考古专家发现居住面和四周墙壁甚至抹了灰白色泥。

  这种原始的建筑形制,树干的高度基本上决定了整间房子的高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4间房高度都远远不能和后来的房子相比。

  和房址1 一样,房址2内也有灶坑。灶坑位于房址中央偏北, 呈椭圆形锅底状,长0.52米,宽0.4米,深0.16米,底部被烤成红烧土面,在灶坑内和灶坑周围有大量灰烬,灰烬范围长1.56米,宽1.08米,灶坑周围还有残碎的兽骨,充分说明这个炕坑曾长期使用。

  这是一个遗存非常丰富的房址,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的仅石磨盘、石磨棒就达5套之多的,正是这一间。除了石磨盘、石磨棒数量惊人,这里还出土了很多其它用具,如石铲、石斧、石饼形器、石核、石叶等,东南角柱洞旁发现1件残损的素面筒形罐。

  既然有墙, 那么门在哪里?远古先民也是像我们今天这般走着进门吗?记者将这个问题提出给我市考古学家陶宗冶。陶老师笑着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段小视频。视频中的房子来自非洲的古老部落,房子很低,所谓的“门”就是一个狭小的洞口,人如果想进入,必须先趴下,然后反向一点一点退进去。

  陶老师告诉记者:“所有的‘创造’都源于生活,远古人类在不会造房子之前都是穴居,所以当他们进化到会造房子的时候,他们最先可能想到的也是仿照自己生活惯了的洞穴来建造。尚义四台遗址的房址都是半地穴式。这恰是早期人类的特征。你再想想看,约8000年前的古人类千辛万苦造一间房子, 既要遮风避雨,也要防野兽攻击,他们怎么敢造出一个大大的门道,直立行走的出入?”

  原来如此!正在记者恍然大悟时,陶老师又抛出了一个和房子有关的新问题给记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答案的背后藏着怎样的 “生活智慧”?精彩下期,敬请关注。(记者 王宸胤)

编辑:吕永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