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文明之美看东方】张家口涿鹿县东窑沟古陶艺:口口相传历千千年

2022-07-01 15:40:3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讯   据张家口涿鹿地方志记载: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是汉代因官方在这里组织烧陶而形成的村落,到金元时逐渐壮大,至明清两代达到极盛。 当时家家制陶,陶窑超百座。现在的东窑沟村古建众多, 充满明清遗风。因村里侯姓人始终占据多数,所以一直以来这里的制陶人有“泥猴子”的戏称。

  涿鹿县武家沟镇东窑沟村“古陶村”也算是咱们张家口的“名村”,陶制品和制陶故事广为流传。制陶师傅侯玉文是地地道道的涿鹿县东窑沟村人, 六十有三, 生在村里的陶业世家,“碗窑”上第七代传承人,东窑沟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学徒到师傅,从普通艺人到专业生产者,侯师傅的一手制陶绝活就来自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



  “我19岁跟父亲学陶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承包了东窑沟村陶瓷厂,自己生产经营。当时生产成套的缸、盆系列产品,人们生活里都使用的这些东西,离不了,是生活必需品。”侯师傅精通采集原料、粉碎、制泥、半成品制作、装烧陶窑的一整套制陶工艺,他做陶器算是个“一条龙”全能艺人。

  陶器到底是咋做的?“制陶的第一步,取泥。根据需要,以经验和眼力选取一块合适大小的泥。 ”侯师傅说。 为保证和泥力道,让原料精细均匀,侯老师揉泥的时候力求揉匀,这个过程看起来像和面,但实际上和泥可比和面费劲。和好的泥非常劲道,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加工, 这叫 “醒泥”。“拉坯这一步是整个制陶过程中最难的。将陶泥甩在陶轮上, 随着陶轮的不断旋转,用手塑形。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加水,因为泥表面是涩的, 水能让泥变得光滑,方便塑形。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要加一些热水。 ”塑形主要有撑肚、立膀、挽沿等重要的工序, 成型以后,侯师傅用一根线从泥坯底部把它和下面的泥分割开,把泥坯取下。纯手工成型的小碗,侯师傅能做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来。



  泥坯做好之后要晾干,一夜之后,泥坯相对坚硬了不少,再用一个薄薄的像刀片一样的专门工具 “镟”一下细节,让每个边边角角更精致。镟好之后就到上釉环节,把泥坯放进盛满釉的盆子里,要烧制的容器里外都上了一层釉。 “装烧这一环节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整个过程要不断看火色,观坯色,发现有变化就要调整火力。开烧以后我每天最多睡一两个小时,六、七天都要生活在窑上,直到停火。”侯师傅烧的窑成品率达到94%,屡创全村最好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侯师傅这套烧陶技艺从古到今并没有文字记载,全靠一代一代口传心授,自己在实践中揣摩, 得以传承发展至今。“从泥到陶有七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又分十多道小工序, 任何一道偷懒都不行。 ”东窑沟传统陶器为大小缸、大小盆、大小坛罐和碗盏, 由单色釉到多色釉,一千余年延续不断。

  2018 年, 侯师傅一行人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展示了自己的陶艺作品。 2019年,“东窑沟制陶技艺”被我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窑沟通过建陶艺学校、陶艺博物馆、古陶一条街等发展起民俗旅游。作为第八代传承人的侯师傅也收下了徒弟孟长生。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土窑,侯师傅现在烧窑用的是方便洁净的电炉,但每道工序仍沿用传统技艺,他希望祖祖辈辈呵护传承的古陶艺注入时代的朝气,能一直流传下去。  (记者 张蕾)

编辑:吕永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