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吕遵锷在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考古现场
策划人语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千年之问,引无数人仰望星空、俯视大地。
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未解之谜仍很多。人类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文明的进程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艰辛?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如何孕育、成长?如何去研究和破解这些谜团———考古,是寻求实证的不二法门。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辰100周年之际,河北省推选出100项“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我市共有泥河湾遗址群、尚义四台遗址、怀来官庄遗址、宣化白庙遗址、崇礼太子城遗址等13个项目入选,时间跨度从17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至20世纪初叶,充分展现了张家口近二百万年绵延不断的人类文化发展历程。
每一个考古发现的背后历经了哪些惊喜与艰辛?每一项考古工程的背后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过程? 每一件重要文物的价值背后,还有哪些故事和故事里的人?
本专栏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从考古纪实角度,详细介绍我市部分考古项目的发掘历程和历史文化价值,还原考古真相,探秘寻幽纪实。
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我们共同“复活”封存的记忆,聆听穿越时空的文明回声。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人猿相揖别之后,人类,开始踏上进化的漫漫长路。这条路,一走就是数百万年。
文明的足音在远古的世界里回响,人类,从未放弃对起源之路的探索。
1921年,泥河湾村出土了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英国学者巴尔博将含有这些化石的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自此,讲述百万年东方人类发展故事的考古序幕徐徐拉开。
作为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时间跨度最大的遗址群之一,泥河湾遗址群,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是旧石器考古的圣地。一百年来,对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从未停止,一代又一代中外考古专家在这里付出青春、汗水,甚至几乎是毕生的精力,只为解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怎样走过茹毛饮血的征程,推开文明世界的大门?
如今,作为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泥河湾遗址群已成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泥河湾博物馆内展示的“大象餐桌”模拟场景
一顿美餐后 他们消失在远古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古老到距今已有176万年,故事的主角是一群被我们称之为 “原始人类”的“人”。故事的地点正在今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附近的马圈沟。彼时,由于气候变化,水量增加,碧波荡漾的湖水使这里成为植物的天堂、动物的乐园,也是正处于繁衍演化重要阶段的远古人类生存的伊甸园。
这一天,一群草原猛犸象也许是因为青睐这里鲜嫩的水草,也许是因为口渴需要在这里饮水,总之,象群纷纷步入湖边沼泽,尽情享受丰美的水草。不巧的是,其中一头年老体衰的大象深陷在泥沼里,动弹不得。象群离开了,它却还躺在泥泞中挣扎。
这一情景恰巧被不远处活动的一个小小的古人类群体捕捉到。生存的本能告诉他们:这头大象能给他们提供很长时间的美餐。 于是,他们搬起石头、挥舞木棒,冲向沼泽,棒打石砸,果断又强悍地终结了大象的生命。
这群原始人类已经具有了较为发达的大脑,能直立行走,还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加工制作石工具的技术。他们用随身携带的石锤灵巧地击打石块,剥下边缘锋利的石片,有的石片经简单修理,制成刮削器等石工具。
一通紧张劳作之后,盛宴开始了。他们用锋利的石片或石器豁开大象厚厚的皮层,割肉吸血,享受了一顿难得一遇的饱餐。之后,为躲避凶猛的肉食动物,他们迅速隐蔽于附近的山林中。这是生存的智慧。
果然,围在“大象餐桌”旁的不光是人类,还有其他食肉动物,比如鬣狗。人类离开不久,鬣狗闻腥赶来。为保护“劳动果实”,人类与鬣狗之间展开了食物争夺大战,直至敲骨吸髓,资源耗尽。
原始人类和鬣狗等凶猛的动物在马圈沟餐食草原猛犸象的故事至此终结了。这之后,所有的一切,如照片一般被记录在远古世界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场景的下一次被“围观”居然是在遥远的公元2001年。
大象餐桌”出土场景
各种争论中 它们神奇地再现
“东方人类的故乡”传奇故事的起点在泥河湾村。
1930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博物学家桑志华出版了著名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著,首次提出了泥河湾盆地更新世初期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为什么是1930年?为什么是泥河湾村?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偶然吗?
人类起源是一个涉及自然与人文学科的重大科研课题,探索人类起源,揭示其奥秘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大事。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却都有着类似的神话故事。
但神话就是神话,传说也做不得数,要想真正解开人类从哪里来的谜题, 最终还是要依靠现代科学。
从18世纪开始,已经萌芽的自然史观的地质学和生物学,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依据。达尔文大胆推测人类的起源地可能在非洲。尽管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的发现证实了他的猜想,但那已经是遥远的一百年之后了。
相反,早期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石器不是出现于非洲,而是出现于欧洲大地。那么人类有没有可能起源于欧洲呢?科学家们研讨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人类的起源地既不是非洲,也不是欧洲,是不是在亚洲呢?迷茫徘徊中,科学家们的目光开始聚焦亚洲。
时间来到1911年,美国学者马修首先提出亚洲应该是人类起源地的猜想,美国学者奥斯朋教授进一步划定为中亚地区。彼时,“北京人”还没有面世,“爪哇人”虽已发现但还处在争论阶段。风行一时的“中亚说”猜想使许多西方科考团、探险队云集亚洲,探寻人类起源奥秘。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亚探险队从张家口出发,在蒙古高原、新疆等地进行了近10年的科学考察。泥河湾就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野。
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神甫文森特在住所附近发现一批古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他交给法国古生物学家、神甫桑志华研究,并答应作为即将建成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展品。这些化石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将泥河湾一带河湖相地层命名“泥河湾层”,首次在国际上承认泥河湾盆地的科学意义。此后,“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动物群”等科学名词为学界所熟知。
1926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将1923年在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的2枚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我国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第1头盖骨,这一发现为人类起源亚洲说提供了确凿可信的实物证据,也为1930年德日进和桑志华提出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可能性的大胆猜想提供了依据。
然而,这种可能性,能找到实证吗?
不断探索里 石器讲述的故事
今天,我们站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会看到一座座山梁纵横交错、蜿蜒相接,千沟万壑中各种颜色的土层煞是好看。曾有游客不解地问:“这泥河湾 (遗址群)究竟有多大?”
泥河湾遗址群确实广袤,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遗址群基本确定为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宽10余公里。为什么能绵延如此之广?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泥河湾盆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自西而东包括山西大同, 河北阳原、蔚县、涿鹿、怀来和北京延庆盆地,而狭义的泥河湾盆地仅指阳原盆地。
从距今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开始,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沉降加剧,形成了一个个断陷盆地,特别是进入第四纪时期,泥河湾裂谷的地壳运动更加剧烈。以泥河湾盆地最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断陷沉降速度加快,山高水深,演变为一个个广袤的湖泊。这时形成的大同湖、阳原湖、蔚县湖、涿鹿湖、怀来湖和延庆湖,被统称为泥河湾湖。泥河湾古湖面积最大时达9000平方公里。
有湖水的地方一定有古生物,可是怎样才能证明这里有古人类呢?不断出土的石器讲述着古老、更古老的故事。
1965年,在盆地中部的虎头梁村附近,出土了第一件石器。它加工精致,距今大约1万年。虽然这件石器年代较晚,属于旧石器晚期偏晚阶段至新石器早期,但“泥河湾”与“古人类”还是建立了联系。
有没有更早的古人类呢?
1980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贾兰坡看到了一批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西北台地送到北京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他惊奇地发现这些石制品的简单粗糙、类型单一,这,意味着“年代古老”。
最终, 通过地质测年技术证实,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西北台地发现的这处遗址距今超过100万年,达到136万年。它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小长梁遗址。
2001年,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的马圈沟遗址,挖掘到第三文化层时,考古工作人员看到了“神奇”的一幕:一根长约20厘米的大象肋骨上,不仅清晰地保留着被石器砍砸、刮削的痕迹,而且有一枚小型片状石器,刚好卡在肋骨缝隙里。
除此之外,探方内遗物密集,以象的骨骼为主,骨骼分布集中而无序,中间散落着一些石核、石片、刮削器等“餐具”。另有3件石锤在外围分布,这是用来制造“餐具”的工具。
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大象餐桌”一案,终于得以还原:
鬣狗和人类吃剩的草原猛犸象破碎的骨骼多属于一个个体,其上保存有古人类割肉取食、敲骨吸髓等石工具留下的刮削、 砍砸痕迹;散布的石制品断面新鲜,很多可以拼合成较大的石块,表明它们是被人类搬运至此的,并在现场生产石片,加工修理成石器;鬣狗粪化石证明鬣狗参与了餐食活动;地层黑灰系沼泽淤泥堆积,地层内发现的草叶、腐殖质、菱角、平卷螺等化石, 指向这里曾是浅水沼泽环境。
泥河湾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一下子推进到距今176万年前。尽管马圈沟遗址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但他们留下的石制品却能证明古人类的真实存在。
远古人类,姗姗而来。研究远古人类的课题,还在继续……
(记者 王宸胤 照片提供 成胜泉 李帼英)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