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古风·张垣传统村落行”系列报道之⑦ 文化新旅
百年“神仙洞”风俗民居图
——寻访怀安碹窑(下)

2022-04-07 11:07:37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在张家口怀安,碹窑民居分布之广泛、遗存之多令人惊叹,自西沙城乡向南,窑洞逐渐成为当地人主要的民居。历经百年风雨的碹窑,已经成为老村民们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无论桑海桑田怎样变换,碹窑永远是他们的根。

  这“根”究竟是怎样植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心里?平地怎样才能起窑? 传统村落里,历经了千百年风雨的碹窑该怎样走进新时代?

  2014年,西沙城乡的东沙城村、 朱家庄村、段家庄村同批次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堪称碹窑民居的“样本之乡”。 让我们继续行走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去看看“会呼吸的建筑”怎样融入时代大潮?

  在怀安,最“年轻”的碹窑也有30年以上的“房龄”,稍微“老”一点的碹窑动辄建于半个世纪前。为什么近些年没有新建的碹窑呢?

    工艺成就历史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发明了窑洞。怀安碹窑在大的分类上属独立式窑洞,除就地取材、择地而生之外,平地起窑是碹窑的第三大特色。

  平地怎么能建起一个窑洞呢?在西沙城乡北庄堡村的碹窑博物馆里,我们通过各种工具、工艺讲解以及模型演示,大致还原了它的建筑过程。

  修建碹窑的用具主要分为制作窑洞、土炕、锅灶的木制模等泥土工具和制作阳面门窗的锯、刨、锤、斧和钻子等木制工具。最有特色的就是建造窑洞最重要的构件———棢子。工匠选取黏度较大的黄土和碎柴草和成泥,置于模具坨制,状如半圆的棢子便初成。待晒干后,工匠再以互相挤压的力学结构原理,用棢子建成了平地起居的窑洞。

  过去建碹窑,一般都是各家亲戚凑在一起或请邻居和朋友帮忙。准备过程,主要是打圾子和抹泥板子。打圾子,就是把黄土填到方形木头模子中,用石杵子砸实晒干,形成方土块儿, 当地方言中叫圾子,在建窑垒边角时用到。泥板子,拱形,厚15厘米左右。在用泥网模子做泥板子的时候,要先在和的泥里面加很多碾子碾过的植物秸秆或柴草,和泥时加到其中,用铁锹和匀,然后到平地中把泥网模子放平,将和好的比较稠的泥用铁锹铲进去,用腻子抹平,然后取出泥网模子做下一个。

  建窑首先要打底墙,也就是挖地基。碹窑需要的地基较浅,约半米左右,然后用夯子夯实,越实地基越牢固。

  接下来是打窑鼻子,也就是打板墙。主要用夯子,即用一截圆木头把下面钜平,上面凿空安把,由两个人抬起,同时喊着“嘿哈”的号子使劲往下杵,将土砸实砸牢。先根据墙的宽度在墙的两边固定两块墙板(主要由木板做成),然后往里边填土,用夯子夯实一层后再加土,再夯实,逐层夯实,逐渐加高墙板,最后直至窑边墙达一米左右,后墙至窑高为止,前墙除留门外至窗台为止,这样窑的三面墙基本打成,经过几天晾晒,就可以碹顶了。

  碹窑顶是碹窑的核心。用准备好的泥板子在窑鼻子上逐层垒起来,形成窑洞。这是个技术活,不懂行的根本垒不起来,碹不成窑。碹成顶后,这个窑雏形基本成型了。

  最后一步是整形, 类似 “装修”。 一是“套里子”,即碹成窑顶后,要在窑里抹一层泥,然后再抹白灰,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房间了;二是外装修。往两窑间填土,使窑间互相连接起来,窑间的土也必须夯结实,但这时用的是石杵子,即用一块方形石头上绑上木把,由两个人抬起往下杵,一直到杵结实为止,另外里面填土高度也有说法, 一般要略低于窑拱顶,窑后边要略高于前边,形成平坡度,即能在秋天晒粮、堆放东西,又便于出水。还有修檐,即在两窑间留出下水道, 便于窑顶雨水排出,后来的新窑还要给窑顶前檐上垒上几层砖,看起来要齐整些。“挂面”即给前墙罩面,用比较细的泥往前墙上抹, 使前墙更加光溜整齐。最后就是安装门窗了。窗子一般是上圆下方,上面半圆除留出气烟孔外都用木头做成各种形状格子,糊上彩绘的或粘些剪的红纸花的白麻纸;下面安装玻璃,使得整个屋子非常漂亮、明亮。

  至此,整个碹窑就算建成了。当然,屋里还要盘炕,炕基本在窑的南边, 便于人们休息时采光取暖,紧挨炕的一边还要盘锅灶。烧火做饭,烟从锅灶下流入炕里,然后再从窑里的烟囱里放出。 炕热了,家暖了,人们也就可以在此居住了。

  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段家庄村,记者见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窑洞。它背靠山体,将“崖打窑”与“碹窑”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窑洞的正面是“碹”出来的,而纵深方向是顺着山挖进去的。它的好处是可以挖得很深,劣势是横向较窄,采光也不好。这种窑洞在碹窑的整体数量中并不多,但它恰恰反映了当地人居住史的发展阶段和碹窑技术的发展过程。

    历史走向新生

  与记者同行的一位乡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碹窑最怕雨雪,所以每隔几年就要整修保养。我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住在窑洞里很多年,前些年,爷爷家整修窑洞,我负责在窑洞顶上夯土,就是用石杵子反复墩,这样一般的小雨冲不下多少土,几年之内也不再长草了,窑洞特别坚固。这个活儿看着简单,真累啊。我就墩了一间窑顶,双手全是泡, 累得我呀, 都爬不起来了。”

  这一番话把大家逗笑了,记者问:“窑洞和房子相比你更喜欢住哪个?”他沉思了一下,说:“窑洞再好,第一不能盖在城里,第二室内的实际面积、 居住功能和房子相比,还是有很多不足,所以从生活起居讲,年轻人还是普遍愿意住房子。”

  正是因为现代房屋建筑的普及,有着1700多年建造史的碹窑渐渐衰落。目前在怀安,最晚一批的碹窑大约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之后几乎没有新窑。原因很简单———需求决定市场,当需要建造房屋的人越来越多,会修窑的人就越来越少,渐渐地,年轻一代不想学,年老一代干不动,碹窑的建造就进入了停滞期。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长期空置的碹窑多因年久失修,或坍塌,或破败。难道传承了千年的“神仙洞”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带着一丝伤感,记者走进了西沙城乡北庄堡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现代化的碹窑。村书记带领记者来到一个青砖木门、整修一新的院落门前。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木质长廊,两边种着各式花草,宫灯式的灯笼映得小院一片火红;一排坐北朝南的窑洞,木质的窗棂透着古朴。村书记说:“这些窗户都是用新型的木质材料定制而成, 与老窑洞里的木窗户相比,有质的飞跃。”

  走进窑洞,记者看到,原本的土炕已经拆除,窗下是仿土炕的现代大床;传统碹窑因为怕水,所以没有上下水,而在这里,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窑洞里有了卫生间,还能洗热水澡,居住功能得到很大改善。这就是北庄堡村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碹窑特色民宿。村集体利用村民闲置的窑洞,经过整修,打造民宿,目前村里已建成民宿院落7个、碹窑民宿36间,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成”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

  近年来,怀安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类似的碹窑特色小镇已有不少,窑洞特色游也成了怀安县的金字招牌。通过实施美丽乡村改造、乡村振兴等工程,村民尚在使用的老窑洞也得到整修,生活功能的现代化和经济实惠的居住成本让村民们越发舍不得离开。

  古朴的形制,现代的功能,大巧若拙的怀安碹窑跨越了千年风雨,以科学的建筑原理、实用的居住性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记录下当地特有的民居风俗画卷,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村落里,历经了百年风雨的碹窑带着独具特色的古朴,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未来,它会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融入时代、见证历史,让更多的人认识怀安碹窑,感受别样风情。(记者 王宸胤 通讯员 高景山

编辑:荆丽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