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古风·张垣传统村落行”系列报道之①
百年“穿心”今犹在
———寻访蔚县南留庄镇水西堡村

2022-02-24 11:43:3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文化新旅

  策划人语:

  在农耕文化为主的漫长岁月里,“村落”几乎是华夏文明里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单元。 一片土地上,一个或几个“大姓氏” 聚族而居,繁衍出几十甚至几百户人家,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家家户户、 村村落落,在千百年的周而复始中,形成了一个地域、一个族群,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时至今日,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

  自2012年开始,我国组织开展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 截至2019年,确定并公示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我市先后分三批、 共16个古村落入选名录。这些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或“博物馆”现状如何?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精华在岁月的变迁中是何模样?在古老农耕与现代工业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古村落的今夕又是何夕?

  让我们重新寻访这些村落,去寻找塞外大地上千姿百态、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根基, 唤起那家园的情思、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怀……

  在张家口,蔚县以独特的方言和民俗而家喻户晓。蔚萝山水间也错落着众多建筑形制独特、民风习俗古朴的古村落。在已入选的16个传统村落中,有9个出自蔚县。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就从蔚县南留庄镇水西堡村开始。

  2013年,水西堡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它穿越了怎样的历史时空?万千想象,唯有一睹。

  青砂小镇上的“穿心古堡”

  正月里,寒冷依旧。一大早,记者驱车前往蔚县南留庄镇。汽车下了高速,就离南留庄镇很近了。沿途的乡间公路上随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砂技艺制作”等字样,可见青砂制作在这里比较普遍。

  说起蔚县青砂器制作技艺,历史还真是悠久。早在明朝时,这种当地传统烧制的器皿就闻名天下。用青砂烧制的砂锅、砂壶、砂吊等器皿,物美价廉、用途广泛、性能独特,明清两朝一直是宫廷熬煎中药的珍品。而蔚县青砂制作的发源地就在南留庄镇。近些年,蔚县青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传承人王启杰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青砂制作匠人仍然大多生活在南留庄镇。

  文明发达的地方从来不缺少历史的积淀。水西堡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古村落呢?带着各种各样的想象,在导航的精确指引下,汽车越来越靠近水西堡村。突然,一堵高达数米的干打垒土墙出现在视野里,汽车沿着墙根跑了一百多米,道路在转弯处豁然开朗,土墙也折而向东,记者意识到:这土墙应该就是数百年前水西堡的“堡墙”。

  将车停在南堡门外,记者开始细细打量起眼前这座历经了600多年风雨的古老村落。

  水西堡,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站在南堡门外,门楼上醒目的四个大字“水涧子堡”昭示着它的历史演变。为何不是“水西堡”?“水涧子”又是从何而来呢?

  据当地老人介绍,水涧子是因村边的一条涧沟常年有西北部的泉水流经此地,向南流入壶流河。其实,水涧子一共有三个堡,最先建的是西小堡,后来人多堡小,人们外迁建起了现在的水西堡;再后来,两座堡人口越来越多,村民又在现水西堡的东北建起了今天的水东堡。历史上这三个村堡本是一体,都地处涧沟环绕的台地上,相距不远,互为犄角,被当地人俗称为“涧沟小城堡”。

  现在的“水西堡”,原称“水涧子中堡”,这是因为当地人习惯上以地理方位来区别这三个堡,即水涧子西小堡、水涧子中堡和水涧子东堡。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水涧子西小堡和水涧子中堡共同组建了水西堡大队,和水东堡大队相区别。渐渐地西小堡并入水涧子中堡,水涧子中堡又演变成为水涧子西堡,简称水西堡。

  站在南堡门下,门楼上正南面大殿为文昌阁,背面为观音殿。正殿东西建有钟鼓楼各一座。可见,古人对于世代居住的城堡,既祈求神佛的护佑,又希望文化昌盛。南堡门下的券洞,深深的车辙印和已经磨得凹凸不平的石头路面,无一不在诉说着600多年来这里曾经历过的辉煌和沧桑。

  水西堡的堡墙基本保存完好,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40多亩。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标准衡量,保存完好的水西堡仍然是个小村子,但南北两座堡门相对而建,形成了蔚县独特的“穿心堡”结构。

  也许你会问:难道不是每个堡都有两个门吗? 这事还真不一定。“堡”,本身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一个堡有几个门,不仅和它的规模有关,还和地理位置、军事价值有关。蔚县村堡众多,但一般不设北门,只在北墙上建真武庙。但水西堡,南北两门矗立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堡内最重要、最宽阔的“一条大街”。以此为中轴,东西走向各有三条对巷,巷内宅院划分为整齐的六片居民区。可见当年繁盛时期,堡内的规模规划整齐、人丁兴旺。

  关于水西堡修建北堡门的缘由,当地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当年建堡时,水西堡和其他村堡一样,只有南门没有北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赶马车或驴车出行的越来越多,出入堡门十分不便。后来,村里的大户董家出资修建了北门,以解交通拥堵之忧。

  因为古堡独特的 “穿心堡”布局,村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俗,南堡门为喜门,北堡门为丧门。娶媳妇从南门进,而办丧事则从北门入,走完大街,再从北门出殡。

  那么,董家是谁家呢?他家的院子还在吗?

  百年老宅的无限荣光

  记者顺着南北大街向东走,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堡内正街中部坐西朝东之处、一个院墙明显比其他住户高出一截的大宅院门前,这里就是“董家大宅”———清代武举人董国安故居。

  高大的院墙虽然有现代砖包的部分,但数百年前的干打垒黄土依然结实。宅院的主门自然是开在南面,门楼高近4米,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用青石雕琢而成的瑞兽都寓意着吉祥。门洞内,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跪拜石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这是当年董国安接圣旨的跪拜之处。门口两边安放着上马石,门框左侧钉挂的能够显示武举人身份的令箭式木条至今尚好,仍彰显着这个百年老宅的无限荣光。

  记者绕过影壁,走进院中,发现除了几间倒座,几乎没有其它空间,院内居然还有一座门楼通向主院,这座门楼已经比较破败,地面上杂草丛生,可见已经长时间无人打理。记者正准备细细观察,忽听一位老人家用当地方言大声对记者喊着什么。老人家看上去至少已过古稀之年,浓重的方言让记者几乎完全听不懂,但从对方的语气和神态来判断,老人家并不欢迎陌生人的到来。言语间多少有些警告的意味。

  离开了这里,记者惊奇地发现,这个宅院的东边还有一个小院子,从院墙的连接程度判断,它们可能曾经是一体。于是记者又尝试走进这个小院子。院内四四方方,每个方向上都盖有房屋,以北面的正房为主体,木质窗棂、檐下雕花,古朴的味道一下子就透了出来。院内只有一位老汉,姓王。老人家告诉记者,这个院子是不到一百年前,他的祖辈从董家后人手里买来的。院子的前身是董家大宅的东跨院,因为只有一进,所以相对独立。因为两个院中间砌了一堵墙,所以董家大宅的倒座特别狭窄。

  历史上,水西堡的村民以吴、董两姓人氏居多。其中,董姓人家颇有名望,曾出资修建北堡门。清嘉庆年间,董家盛极一时,不仅家境殷实,还培养出了武举人董国安。水西堡村东边还有一处高地,约有两亩大的面积,相传就是董国安当年的练武场。董国安成为武举人后,曾在陕西担任官职,后告老还乡、荣归故里。

  据了解,水西古堡内共有砖瓦结构的古宅38处,过庭院落3处,每处3个院落相通,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精巧。现存的居民普通四合院,正房为梳背子房,即屋顶形同木梳的背子(弓形),前后都有木质出檐,这也是此地民居的一大特色。随着水西堡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堡内很多已经荒废的老宅都被列入了保护修复的范围。为防止部分危房坍塌伤人,有些断墙处还拉起了铁丝网。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出了北堡门。门外还建有关帝庙,与南堡门外的古戏台遥相呼应。堡内居民们有的忙着晒干玉米,有的在翻晒新小米。如果没有风驰电掣的农用车出入南堡门,你几乎感觉不到600多年光阴的流逝。

  一切,仿佛从来都没变。一切,又一直在变。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堡内的居民多在堡外盖房居住,形成了既有堡又有庄的现代村落格局。

  时间已近正午,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古堡。不知再过600年,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但现在,这个古村落里仍然能找到生机、活力和文化之根。(记者 王宸胤

编辑:荆丽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