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文化新旅 “‘复活’封存的记忆聆听文明的回声”考古纪实系列报道之青铜时代② 丨礼器之谜

2022-11-10 15:13:59  来源:张家口日报

考古学者陶宗冶研究青铜罍

  如果说,铸有兽首纹饰的青铜短剑是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张家口的北方农牧民族的生活实用器,那么以鼎、豆、壶、盘、匜为代表的中原青铜礼器在张家口出现,就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明交汇的实证。

  很多人对青铜礼器的认知是从司母戊鼎开始的,但是青铜礼器并非只出土在中原地区,从春秋到战国,500余年的时间跨度里,远在塞外张家口也有一些群体在使用青铜礼器,他们是谁?他们用过什么礼器?这些礼器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它们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

  本期的“青铜话题”让我们从一件曾被郭沫若考证过的青铜礼器——“孟姬匜”开始,去回溯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市博物馆,一件青铜匜被陈列在春秋战国展区,隔着玻璃橱窗,它的精美依然令人震撼。

  一匜牵出礼

  这件编号M1:6,长得像个“小动物”的青铜器,通高14.8厘米,呈椭圆形,敛口,腹微鼓,前有敞口流,后有兽形柄,腹部装饰着一排排张着大嘴似乎永远吃不饱的夔纹龙,四个蹄形矮足精巧的安在腹下,与整体器身的花纹上下和谐风格统一。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鼎、鬲、尊、簋等礼器逐渐被大家熟知。实际上,这只是众多青铜礼器中很小的一部分。从夏商到东周,几千年的时光里,青铜礼器根据不同用途、场合,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不仅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而且工艺精美,是我们中华古代文明里最灿烂的花朵。总体来说,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匜,就是水器中的一种。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作用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它是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洗手浇水的用具。

  记者一边看橱窗里的实物,一边不由得想起1957年发现在怀来县甘子堡的另一件青铜匜,这就是在考古界大名鼎鼎的---孟姬匜。

  1957 年怀来甘子堡征集的孟姬匜

  为什么是这么个名字呢?

  原来这件青铜器的内底刻有铭文:“佳正月初吉丁亥,蔡叔季之孙,员媵孟姬有之妇盘。用祈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铭文中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一、它是一件用于祈福的礼器,它的主人是孟姬。二、这是她家里的传家宝。贵族用品,必有“贵气”。孟姬匜的兽形柄又名龙形鋬,龙嘴衔匜口,鼓目,竖耳,双角弯于额两侧,背刻鳞甲,背鳍与尾翼上翘。器身阴刻三角纹,三角纹上还装饰有卷云纹,洗练而充满祥瑞寓意。今天,它作为国家重要文物被保存在河北省博物院。

  经郭沫若考证,孟姬匜反映了春秋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与地处中原的蔡国互通婚嫁的史实。这个信息很重要,但相关的研究也很难再深入,因为,仅凭一件文物讲更多的故事,为时尚早。

  可是,更多的青铜礼器还会在这一带出现吗?

  怀来甘子堡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罍

  罍现甘子堡

  1963年,怀来县北辛堡村出土了鼎、豆、壶、鉴等7件高等级的燕国青铜重器,这是继孟姬匜之后,青铜礼器第二次出现在张家口范围内,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喜。经过鉴定,这一批青铜重器都属于战国早中期,比孟姬匜的所属时间向后推了一百多年。

  尽管考古学家坚信,这断开的一百多年里,绝不可能“真空”,一定有群体在这一带持续居住、生活,但证据的出现需要契机,也需要等待。

  终于,在1980年,张家口地区博物馆等来了这个好消息,但同时也是个坏消息——甘子堡村再现大型古墓群,但文物已经散失在部分村民手中。

  当地区博物馆和怀来县文保所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他们最深刻的感受是:痛心!被毁坏的墓群内到处是殉葬牲畜的骨骼,人骨也是被弃之荒野。墓内随葬的陶器、青铜器踪迹皆无。墓群中,仅剩两座小祭祀坑幸免于难,剩余的21座墓葬皆惨遭毁坏。这是建国以来张家口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大规模毁坏古墓案件。此案后经公安和文物工作人员在当地部门的全力追缴下,1200多件文物被及时追回,但遗憾的是墓坑尽毁,历史信息的损失已无法挽回。

  如今,市博物馆春秋战国展区内陈列的数百件珍贵文物,大部分都来自甘子堡墓群。当年追缴回的1200多件文物中除2件陶罐外,其余的全是青铜器,其中不乏像鼎、豆、壶、盘、罍、匜一类的大型青铜礼器,也有大量车马器、兵器、青铜动物饰牌和少量的金器,种类之多、做工之精美、气势之恢宏令人惊叹。

  在众多的青铜礼器中,有一件青铜罍不仅体形硕大,做工尤其精美。这件铜罍保存完整,底径19.5厘米、通高29.6厘米,器盖上镂空环绕着数条立体的螭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种铸造工艺业内称之为失蜡法,在2000多年前是当之无愧的“高端工艺”;还有一件口径35.9厘米、底径24.1厘米的青铜盘,盘底刻有铭文,部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经过鉴定,甘子堡墓群的所属年代正是考古人多年来苦苦寻觅、等待的春秋中期,出土文物的种类和等级显示出墓群中有的墓葬主人属于贵族。这证明了从春秋到战国,这一区域内有贵族在此长期居住。问题是,鼎、豆、壶、盘、匜是这一时期中原文化贵族的标准礼器组合,那么这些贵族会是中原文化的后裔吗?

  怀来甘子堡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纯金虎形饰牌

  在《青铜兽首》一文中,记者曾详细介绍剑柄剑首装饰动物花纹的青铜短剑,它们属于北方农牧民族的典型风格。而甘子堡墓群中,类似的青铜短刀、短剑数量惊人,其中有些设计还非常巧妙。例如,有的剑柄被设计成弯腰相对、两头相碰的双虎,有的在剑柄上下各铸一条回首弯尾的夔龙;还有的剑柄铸成数个圆形的镂空,镂空里镶嵌绿色松石,使得短剑通体光彩夺目、华丽无比。这些带有明显北方文化风格特征的青铜短剑又在鲜明的传递一个信息:墓葬主人并非是中原文化的贵族,他们生前一定非常喜欢并且习惯使用青铜短刀、短剑。那他们是些什么人呢?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一说短刀、短剑就确定是北方农牧民族呢?这和生活习惯的实用性有很大关系。在中原文化里,刀剑大都作为武器使用,所以需要一定的长度,才能在战斗中和敌人近距离袭击。正如我们看到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原文化的刀剑长度一般在半米以上,有些地域出土的长剑甚至接近1米。而北方文化里,仅是20多厘米长的短刀短剑,作用更接近匕首,是用于防身、狩猎的“短兵器”。正因为实用,再加上农牧民族特有的审美观,他们剑柄装饰五花八门,不但饰有各种神兽动物,还有装木柄的、缠绳纹的,还有缠布纹的,这和中原的剑大相径庭。可见当时的北方农牧民族,人们随身携带这一工具非常普遍,使用频率也非常高。

  1963年,北辛堡村两座战国贵族墓葬;1980年,不远处的甘子堡村,20多座春秋墓葬群;硕大的青铜礼器、精巧的兽首短剑,将这些发现串联在一起,联想到庞家堡白庙和宣化小白阳墓群,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考古人面前:从考古文化角度看,甘子堡墓群的主人和北辛堡、小白阳、白庙墓群的主人一样,属于同一个族群,同一个文化;从时间看,这个文化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中期,他们不仅在此生活,而且还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人究竟来自何方?他们是谁的后裔?他们最终又去向何处?张家口,这方农耕与游牧的交汇之地,究竟还有什么秘密淹没在历史深处?

  精彩下期,《昙梦代国》,敬请关注!(记者 王宸胤 陶宗冶)

编辑:张燕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