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灿若星辰

2022-08-18 15:42:14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1989年宣化关子口遗址发掘现场


  从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的石磨盘到张家口阳原姜家梁墓地的玉猪龙,跨越了数千年的文化交流融合,才成就了今天文化有如“万花筒”般绚烂的张家口,而这,正是苏秉琦“满天星斗”说最典型的地域样本和考古缩影。
  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如何走向新的未来?张家口又是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样本?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张家口谱写了怎样的一页?
  在本系列史前文化篇即将终结之际,这些疑团我们将会逐一解开,还原的那充满内生力的中华文明之“前夜”。


灿若星辰

  上期,我们谈到有两支来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先民队伍沿太行山东西两麓分别北上,停留在燕山南麓建立了家园,后来,发生了什么?
  地域样本
  2019年,阳原泥河湾博物馆迎回了“镇馆之宝”——1995年出土于姜家梁墓地的“玉猪龙”,它很小,高3.3厘米、宽2.6厘米,脱胎于一块环形玉,有着猪首、龙身,身体卷曲,首尾相接,发现时它静静躺在墓主人颈部右侧已经5000多年了。它属于哪个文化遗存呢?
  与姜家梁距离不远的正是在1982年声名鹊起的蔚县三关遗址,三关三期文化的夹蚌折腹盆以及彩绘陶均与姜家梁墓葬陪葬陶器有相似或相近之处,所以姜家梁墓地的主人和蔚县三关三期文化的主人是一个人群。


 

蔚县四十里坡遗址出土的圜底双耳罐


   三关遗址位于壶流河流域,姜家梁墓地位于桑干河流域,壶流河在阳原汇入桑干河,再汇入永定河。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北京的雪山一期文化遗址。
  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对北京昌平一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存,这是北京地区新石器考古的第一次重大发现,因发现于昌平雪山村,故而得名“雪山一期文化”。
  1979年,蔚县发现三关遗址,因三关第三期文化遗存与雪山一期的面貌一致,属于同一种文化,考古学界从此开始了为雪山遗址“寻亲”之路。
  从1982年到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桑干河、洋河水系等多地进行考古调查、发掘,最终确认三关三期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张家口。
  至此,经过多年的探索,考古学者终于对三关三期文化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市考古学者陶宗冶老师对记者说:“三关三期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年代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它分布范围,向南不过保定蓉城,向北可达崇礼,向东抵达北京昌平与房山一带,主要分布区在张家口的阳原、蔚县、涿鹿、宣化、赤城和崇礼一带。因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以三关三期文化命名为好,这样能更好的体现出它区域文化的特点。三关三期文化代表了5000年前张家口的一种本土文化。这种本土文化的彩陶里有中原庙底沟文化、辽西红山文化的元素,但主体是自己的,说明他们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他们与不同地区的人群有往来”。
  至此,我们可以说,张家口不仅是北方地区先秦以前古文化发展中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的通道,而且还有一群本土人一度生活在这里,他们不断吸收其它地区先进的文化,最终在距今5000年左右形成了仰韶文化晚期张家口的“本土文化”。
  互动融合
  在上期的介绍中,记者“以河为界”介绍了分属张家口南北部的桑干河“文化圈”和洋河“文化圈”,这两个圈子里的人群是互不往来还是彼此交融呢?
  反复比较后,我们发现,这两个“文化圈”内既有共同拥有的文化类型,也有对方不具备的独特文化类型。比如,来自陕晋豫地区的庙底沟文化止步于桑干河流域,而新石器早期的“四台文化”也止步洋河南岸。介于这两个“文化圈”之间的地带正是以今天涿鹿、宣化县区为主的区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宣化和涿鹿的遗址文化类型相对多而杂。


阳原县姜家梁墓地出土的玉猪龙


  其实,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封闭的,一个地区的先民总是会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他们吸收先进、科学的要素,反过来也将自己的文化输出给周边。以姜家梁墓地的玉猪龙为例,它是迄今在河北境内保存的唯一一条新石器时代的“龙”,而它代表的正是远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之间的红山文化。
  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一说龙的传人,很多人都会想到“黄帝炎帝战蚩尤”的故事。抛开司马迁的《史记》,我们从考古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传奇。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那姜家梁墓地的主人就是红山人吗?还真不是。因为定义一种考古学文化的主要依据是看陶器,姜家梁墓地陶器属于三关三期文化,所以,玉猪龙的发现只能证明三关三期文化吸纳有红山文化的元素,而且是很重要的精神元素——用玉祭天。
  陶宗冶老师对记者说:“三关三期文化对张家口史前文化研究至关重要。距今5000年前,农业在黄河流域有了集约化的发展,谷物种植的普及,人口的增加,文化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古文化的标志。和中原一样,位于张家口的三关三期文化这一时期同样十分兴盛。首先,发现的遗址多,几乎遍及张家口坝下地区各个地方;第二,有墓地,还发现了和陶器共存的玉猪龙;第三,2015年在崇礼邓槽沟梁遗址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夯筑土城。尤其是这座5000年前的土城发现,引起考古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它不仅在河北古城中年代最早,而且比著名的石卯古城也早近1000年,这在全国十分罕见。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城是防护自己的堡垒,是和军事有关的建筑,可巧,二者出现的时间又都发生在《史记》记载的涿鹿之战时期,这就很有意思了,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邓槽沟梁遗址距今5000年前土城的出现,至少让我们可以说第一条标准张家口已经具备。
  如果时间回到5000年前,站在邓槽沟梁城址举目南望,目之所及几乎全是三关三期文化人们的分布区。城下沃野千里,山脉绵延,河流纵横。人们在种植,在渔猎,在采集。在一个文化区内海拔最高的地方建立城堡,难道是偶然吗?我们在推测各种可能的同时,不由得也大胆推测,中华文明的初曙之光,也许曾在张家口闪亮。
  影响深远
  最后,让我们把视线回到胖墩墩的带有两个扳耳的三袋足陶鬲上。4000年前,来自汾河流域晋中地区的“杏花人”,将鬲传播到张家口一带的先民们,他们后来去哪了?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从扳耳鬲的不断演化中寻找答案。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当陶宗冶老师拿出一本厚达1000多页、专门研究“鬲”演化过程的《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时,记者感受到一场硬仗迎头而来。


阳原姜家梁墓地出土的彩绘直口盆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扳耳鬲的造型是大口,矮领,三袋足,器身有扳耳。但追溯早期的鬲,它的上部却是一个罐子的造型,罐底非常明显,然后下面接三个空袋足,罐上安有扳耳便于提拿。后来随着火塘的变化和对火使用的认识,袋足变大,罐子的造型越来越不明显,鬲和鬲口浑然一体,腹部两个扳耳还有,形成我们所熟悉的扳耳鬲。
  出现在张家口的陶鬲,是用模制出三条鬲足拼接成鬲身后,再在鬲身上部顶端接制口沿而形成全鬲。从形态上就能看出,张家口的扳耳鬲年代晚于晋中早期的罐形鬲。宣化贾家营遗址和蔚县筛子绫罗遗址出土的陶鬲都是这种鬲,显然,张家口的鬲来自晋中地区。
  有意思的是,考古学家发现,随着扳耳鬲在后来时间里不断地演进发展,进入青铜时代商文化时期,居然发展成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就是所谓的“商式鬲”。难道青铜时代的商文化来自晋中的“杏花人”?
  从罐形鬲到扳耳鬲,再到商式鬲,考古学家从鬲本身的形态演化推断出这样一个发展路径:鬲,发源于晋中地区,随着“杏花人”北上南下,一部分落脚于燕山一带,一部分南下到晋南地区,之后,两个区域的“杏花鬲”又逐渐在豫北冀南地区演进为“商式鬲”。由此,从鬲的溯源,我们知道张家口的鬲来自杏花人,从鬲的追踪我们又知道“杏花人”是商文化的先祖。这当中,生活在燕山南麓,也就是张家口一带的“杏花人”,不仅生活时间长,而且人群分布广,是这一时期张家口古文化的主角。正是对这些“主角”的溯源追踪,才让我们了解到后来形成中原文化“主角”的“商文化”居然和张家口有渊源关系,张家口的古文化曾经是推动中华文明形成的主流力量之一。
  一个玉龙,一个“本土文化”谱写出一篇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篇章;一个塞北的古鬲,追溯出一段出人意料的文明故事。考古在为我们修史、补史和证史,生活在张家口的先民就这样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一页。这一页,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引人注目,举足轻重;这一页,在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满天星斗”中光芒四射,灿若星辰。(记者 王宸胤


编辑:吕永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