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张家口泥河湾:二百万年来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

2018-03-26 08:44:3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郝莹玉通讯员张晓英

  泥河湾,绵亘在阳原县境内的千沟万壑中。九十多年前,中外科学家叩开了泥河湾古人类活动的大门,徐徐打开了一部气势磅礴的史书。中外考古学者在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中,确立了泥河湾重要的学术地位,认为泥河湾遗址记录了早期东方人类文化与技术演变的各个环节:“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世界范围内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地层和动物群对比的标尺”“中国的奥杜维峡谷”“东方人类的故乡”。源远流长的泥河湾文化展现了人类漫长艰难的生存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文明根基,反映了二百万年来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品格。

  泥河湾是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节上,专家、学生和市民一同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遗址群,体验二百万年前泥河湾畔先人的生产生活。

  历史上的泥河湾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每一块化石都凝结着远古的语言。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象征中华民族发展的270米长的青铜甬道上,泥河湾的小长梁遗址作为见证中华大地古人类最早的发祥地,被镌刻在了第一个台阶上。

[!--empirenews.page--]

  泥河湾是中外专家考古圣地

  泥河湾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诱人的村庄。这里是泥河湾文化的发源地,泥河湾遗址群因该村而得名。200万年前,水源丰沛的泥河湾孕育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生物种群。鱼虫鸟兽,松柏杉乔,鹿猪马象等动物、植物曾经组成了庞大的食物链,悠闲和谐地共生共融,缔造着亘古的宏厚。沧海桑田,仿佛一夜之间,湖泊逃遁了、辉煌暗淡了,只剩下一块块化石凝在这里,无声记录着历史。

  1924年,西方学者巴尔博在这里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并命名为泥河湾层后,泥河湾神秘的面纱被撩开。这里出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化石、动物化石、各种石器总计达到数万件,几乎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泥河湾遗址也以其约2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世界罕见的160多处旧石器遗址、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举世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闻名于世,是目前唯一能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

  1957年,考古学者观察了“北京人”制作石器已很进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断说,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绝不是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不是第一。这次细小石器的发现,确证“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于是贾兰坡院士认为,在160万年前,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证明人类起源比过去的认识要早得多,说400万年前有了人类并非夸张。

  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

  1988年4月23日,泥河湾对外开放,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

  2001年10月,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发掘出的几百件石制品、动物骨骼,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左右。凭借举世罕见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和早期人类一个重要的发源地,成为二十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并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家口悠久的历史》一书主编韩祥瑞介绍,阳原县境内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这里是最早的人类涉足地之一。目前,泥河湾已经成为世界上探索人类起源及其演变的经典地区,其遗存构筑了先祖在这里演化的近于完整的时空框架。

[!--empirenews.page--]

  泥河湾遗址群是“天然的博物馆”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石匣里乡境内,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其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素被国内外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认,成为中国以至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泥河湾遗址群粗略分为四个部分:马圈沟遗址、小长梁遗址、侯家窑遗址、虎头梁遗址。

  马圈沟遗址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处于泥河湾巨型冲沟正断层的上盘,形成于距今约132万至200万年前。它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人类起源一元论提出了挑战。第三文化层发现的餐食大象场景,更是世界旧石器考古发掘中餐食大型动物的唯一一例。另外发现大量象、犀、鹿、马、啮齿类不完整动物化石或碎片。

  小长梁遗址位于大田洼乡官厅村,形成于湖滨相沉积层,属于原地埋藏。它是首次在泥河湾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的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作为早期人类活动的见证,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据小长梁遗址发掘中出现的动物化石显示,当时湖泊附近动物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分类准确、形制简约、显著小型化的石器工具反映了当时泥河湾人极高的狩猎效率,与后来北京人遗址的旧石器相似度极高,被认为是北京人文化的先驱。

  侯家窑遗址在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形成于十万年前,是旧石器中期一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石球经研究应是“飞索石”,因其别开生面的想像力与加工难度在世界旧石器史中独树一帜。在这里,古人类化石不吝出现了。

  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部25公里处,绝对年代1万年左右,处于旧石器时代较晚期。该遗址的新奇之处在于装饰品和陶片的出现,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以及农业起源、制陶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消息称,在距今约1.6万年的马鞍山遗址,发现了古人类用石英砂岩制作的珠串装饰品。

  阳原县泥河湾地层因近乎完美地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被称为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学上都有无法估量的科研价值。遍布的遗址群形成一个内容丰富、断代分明的地质及人类考古学天然博物馆。

[!--empirenews.page--]

  泥河湾是丰厚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以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2016年9月,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7年6月10日,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阳原举行,这是一次探索触摸古人类历史足迹的文化盛宴。

  “这里是人类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的圣地,也是普及地质变迁与人类演化知识的露天课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说,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很多中外学者就在泥河湾盆地探寻、考察、发掘、研究,获得一项项重大发现和影响深远的成果,在这里举行公众考古活动恰逢其所。

  亲手打制石器,模拟和体验百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利用打制而成的石器,肢解切割动物皮肉,还原古人类生产生活;走进泥河湾博物馆,亲身感受现代高科技术模拟考古……看到众多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对传统历史文化产生的浓厚兴趣,考古学专家谢飞说:“我感到很欣慰,公众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考古工作,拓展了视野,普及了历史和考古知识,也使考古工作在公众眼中变得不再神秘,达到了保护历史文物遗产和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希望进一步发掘泥河湾遗址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将泥河湾历史文化打造成一张靓丽名片,叫响世界,促进本地旅游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深层次地推动科学考古研究。”在活动首日,阳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成胜泉深有感慨地说。

  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的洗礼,直至今日,泥河湾遗址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继续,古风古韵和天地灵气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和中外友人,更让张家口人为之自豪。这片数百万年前曾经喧闹鼎沸的土地,从历史的长河走向现代的文明。

[!--empirenews.page--]

  泥河湾博物馆再现远古文明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泥河湾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源。先人们传承下来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财富。

  为集中保护、收藏展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风貌以及大量化石、石器文物,阳原县建成占地20亩,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的“泥河湾博物馆”,这是河北省唯一集中保护、收藏展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风貌以及大量化石、石器文物的专题博物馆,它将与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等国家级博物馆一并成为世界考古科研基地。

  泥河湾博物馆陈列泥河湾出土文物5万余件,并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再现了200万年前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情形。展区分东方人类出现、现代人类起源的证据、人类社会的巨变、中华文明的摇篮、远古时代的泥河湾等六个部分。在这里可以观赏“东方人类第一餐”古人类餐食大象的情形,让人回到那茹毛饮血的时代。

  博物馆外观主要有30米高的“人”字形标志石柱,博物馆外大小不同的几个台体,代表的是泥河湾特殊的地貌;立面上穿插组合的花岗岩块,体现的是泥河湾标准地层;仿头盖骨化石的半圆形屋顶和花岗岩条带外墙等无不彰显着“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神韵。高耸的“人”字形结构建筑物,预示着东方人类从泥河湾走来;博物馆整体形状为半圆形,象征着古猿人的头盖骨化石,这一切都展示了泥河湾的文化特色。

[!--empirenews.page--]

  ■延伸阅读

  泥河湾遗址公园复原远古家园

  泥河湾遗址公园位于阳原县境内,该项目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集综合旅游、休闲、科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展示、传播泥河湾独有的远古文化,将全景再现200万年前人类文明进化的场景。

  总投资38.19亿元的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前已开工。将在小长梁平台打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纪念性广场,主要构建游客中心、地球生命轴线、观景平台、垂直塔与水平桥和生态停车场;在东谷坨村西以泥河湾研究中心为核心,构建知识性园区,主要分为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餐厅和考古之家五个功能区,打造集考古研究、学术交流、考古展示、会议接待、专家公寓为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考古研究基地;在马圈沟遗址周围以探寻古生物活动遗迹为主线,通过时空穿梭与生物探访之旅相结合,打造趣味性园区,主要构建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大棚和彩绘景墙。各功能分区通过遗址栈道、旅游道路相连接,充分体现泥河湾旧石器知识、文化与视觉冲击力的和谐统一。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